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廣接地氣鍛造新軍

  • 發佈時間:2015-04-18 02:31:0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沈建華通訊員郭海紅

  近年來名氣漸大的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僅去年在全國叫響的新聞就有:組建中國現代農業職教集團,成功舉辦2014年全國農業職業技能大賽,在高職組競賽項目中囊括了4個項目的第一名,8名參賽選手全部獲得一等獎……

  今年初,記者參加該院舉行的畢業生校園雙選會,耳聞目睹畢業生受需方歡迎的場面和情景,來自省內外的456家單位,為該院2664名應屆畢業生帶來了9567個工作崗位,供需比達到1:4。輝煌背後的創造與創新,更讓人耳目一新。

  “農業職校要培育現代農業人才的先行軍”

  “‘把學生利益放在心上,把社會責任放在肩上’,這是我們辦好農業職業院校的工作理念;農業職校要培育現代農業人才的先行軍,就要不斷創新教學機制,努力打造現代農業職業院校特色。”學院黨委書記俞衛東説。

  在生態環境優美的蘇南句容市境內,年均培養1.3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的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吸引眾多學子的不只是這裡優美的環境,更有許多很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的現代農業産業理念和技術,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的創新。

  “新禾園”大學生創業計劃,由學院拿出22畝葡萄基地給在校生進行創業,並採取“零投入,後結算”的模式,解決前期資金投入的問題。即每年每畝葡萄園的承包費由學院補貼,創業者前期不需要投入,等到葡萄銷售後結算。

  學院選聘校內長期在生産一線從事葡萄生産管理的老師為技術指導,聘請行業技術工人從事兼職生産指導工作。同時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動員農村葡萄種植大戶,作為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支援人或合作人,為大學生創業穿針引線連接市場。

  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支援人或合作人,充分發揮他們市場資訊靈、技術成熟、産品包銷等優勢,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幫扶,努力降低和化解大學生的創業風險。目前已有6名在校生入駐園區進行承包經營。

  江蘇農博園生態有機高架草莓生産技術體系為該院首創,贏得了來自全國各地學員代表和遊客的讚許,並在首屆全省“宜興陶都杯”草莓評比中摘得金獎。記者見到那七彩田園和百花溪景觀,既生産新奇農産品,更生産新精神文化。

  校園內的江蘇茶博園,承辦了2014年江蘇省鄉村旅遊節、舉辦了“江蘇省‘中江杯’首屆制茶能手手工制茶大賽”等一系列活動,被列為句容市鄉村旅遊副會長單位、中國茶葉學會茶葉科普教育基地。

  基地的“茗苑曲毫”綠茶,在2014年江蘇省第十六屆陸羽杯名特茶評比中再獲“特等獎”,全年接待了近200個國內外考察旅遊團隊。2014年學院累計接待各類遊客2.6萬多人次,比上年增加34.5%,由此培養的“新茶農”備受歡迎。

  農學園藝係學生小鮑,是江蘇農博園溫室園藝種植的管理者,在自己手頭上種植的作物,一年內長了一茬又一茬,果實不僅大,口感也好。“掌握運用好這套智慧控制系統,回去辦個現代農場沒問題!”即將走出校門的“新農民”小鮑説。

  機電工程系為江蘇農博園設計研發的該控制系統,高度整合了多項學科先進技術,可對溫室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監控,並可實現遠端監控及手機監控。這種系統學院已在多個示範點溫室進行應用示範。

  “強農富民要首先強農業技術富農民腦袋”

  “農業職業院校如何接地氣,發揮好自身優勢,服務農村經濟發展?這是我們一直思考解決的問題。”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巫建華介紹,作為江蘇省“挂縣強農富民工程”成員單位,近年來,他們作出了一些頗有成效的探索。

  在鎮江句容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要致富,找亞夫”,説的是全國勞動模範趙亞夫的先進事跡。現在流傳的話語又多了句“要草莓,找王子。”這位“草莓王子”就是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王全智老師。

  2009年5月,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開啟“挂縣強農富民工程”,王全智主動報名,深入到泗洪縣魏營鎮前營村,負責那裏1000畝草莓的技術支援。他探索出的“高架草莓”,産量上升了20%~30%,效益比陸地草莓翻了一番。

  走進該院的江蘇農博園,一條蓬勃蔥蘢的草坪大道直撲眼簾。這條大道曾被草坪界資深院士任濟周命名為“天下第一路”。該院發明的這項無土草坪毯生産新技術,不僅成為國家專利,如今已被江蘇確立為高效規模農業的優勢主導産業。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採用無土草毯專利技術可以不用土甚至可在水泥地上種草坪,較好地解決了傳統草坪生産破壞土壤耕作層的難題,有效保護了基本農田,同時還可以像地毯一樣捲起來,具有重量輕、易運輸、成景快、防雜草等優點。

  學院以江蘇農林科技示範園為依託,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學院以所在地句容市為中心,以“公司+農戶”的形式與周邊的5個鄉鎮1000多個農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公司為農戶提供良種和生産技術,保證産品收購。

  目前,學院在全省20多個縣市建起了草坪生産基地9萬多畝,確保每畝收入不低於2000元,帶動農戶兩萬餘戶。草坪草生産發展呈燎原之勢,獲得了農業部中華神農二等獎,被遠近農民稱為帶著他們賺錢的“致富草”。

  彩葉苗木是學院以草業為龍頭托起地方産業結構調整的又一方産業。幾年來,學院先後投資500多萬元,先後從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引進彩葉苗木品種186個,推廣到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推廣面積兩萬多畝。

  如今,學院已建立彩葉苗木繁育基地2500畝,彩葉苗木示範村1個,種質資源庫40畝,推廣示範基地6個,生産種苗4.2億株,推廣10萬畝,促進農民增收9.87億元。北京奧運村等多個全國大型項目都可見到學院繁育的彩葉苗木。

  “原先一株苗只能賣1元錢,現在最少可賣20元!”溧陽市戴埠鎮牛場村種植戶蔣良友,望著育株成功的火焰南天竹,難掩心頭喜悅。牛場村有種植南天竹的傳統,但因為産能低、銷路不暢等問題,特色農業産業始終難以取得突破。後來經過該學院“挂縣強農富民”專家組近6年的努力,成功解決了南天竹新品——火焰南天竹快繁技術難題。“過去繁殖培育問題始終無法解決。現在農林職業學院的專家幫我們解決難題,今年的收入最少能增長5倍。”蔣良友説。

  近年來,在“挂縣強農富民工程”實踐中,該學院圍繞草業、應時果蔬、彩葉苗木等5大産業和種苗脫毒、葡萄限根栽培等10項先進實用技術,與蘇南、蘇中和蘇北7個縣市的34個村對接,打造了37個産業示範基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服務農業現代化,先要助推農民現代化”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發展要素非農化傾向凸顯,尤其是農村勞動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問題突出,蘇南已經出現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業經營人員匱乏的現象,農業現代化進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實現農民的現代化,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早已‘箭在弦上’。”巫建華認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不僅需要院校從産業技術上幫扶,還需要政府和企業的積極參與,形成人才要素培育和成長的合力。

  組建中國現代農業職教集團,是2014年該院的一大手筆。在農業部和教育部指導下,由學院和隆平高科公司共同牽頭組建的這個集團,為全國四大農業職教集團之一,目前已擁有134家成員單位,成員單位涵蓋全國30個省區市。

  俞衛東介紹,該集團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遵循“平等、合作、創新、共贏”的準則,加強政校行企的全方位合作,促進資源的整合與共用,實施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拓展了農業辦學空間。

  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農科專業“現代學徒制”職教模式,是該學院的一大特色亮點。他們先後與多家企業及地方現代農業産業園區合作辦學,企業出資助學、招生招工一體,校企雙主體育人,共同實施“英才培養”計劃。

  2013年,蘇南太倉市為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專業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與該院採取政校合作、政府買單、定向招生、定崗培養的方式,開設了農業技術與管理專業“太倉班”。開班一年多,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得到了委培方的充分肯定。

  2014年9月,學院迎來“方源班”的21名學生,在這裡他們將“修煉”3年,最終進入現代農場成為“農場主”。這是該學院繼“太倉班”後,再次通過財政資助學費、學成安排就業的方式定向培養的現代職業農民。

  “今年我們與江蘇方源集團合作進行訂單式培養,面向應屆高中畢業生,拿出正規招生計劃,通過4月份的自主招生考試擇優錄取了21人。現在看來,當農民也成了職業選擇的‘香餑餑’。”學院副院長簡祖平介紹説。

  今年3月16日,該學院與句容市政府簽約,聯合實施電子商務進村入戶工程。學院優選電子商務專業100名學生,進村入戶與句容100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對接,開展手把手幫扶和服務。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作為江蘇唯一一所農業類的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順應時代潮流,廣接現代農業發展的地氣,不斷創造創新。記者相信,他們創造的更多輝煌,將會展示在更加廣闊的天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