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影中的 水墨意境

  • 發佈時間:2015-04-18 02:31:3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影像空間

  動畫巨匠馬克宣的溘然長逝,引發了眾人對於中國動畫電影的驀然回首與扼腕嘆息。《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牧笛》《三個和尚》《哪吒鬧海》《山水情》……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喚醒美好記憶的同時,也見證著中國動畫電影曾有的黃金時代。

  在中國故事片沉溺于華麗中空的古裝世界與無病呻吟的青春懷舊,而以《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為代表的動畫片在幼稚的造型與劇情遮掩下大肆進行暴力敘事時,懷念馬克宣和他的作品,顯得如此恰如其分。

  在中國悠遠深厚的藝術傳統中,“境生於象外”、含蓄蘊藉的“意境”是諸多藝術家們孜孜以求的審美理想。而“水墨”作為中國而別具一格的藝術手法,不僅滲透著“玄化無言”“見素抱樸”等中國傳統哲學觀念,更以“運墨而五色具”的方式成為創制藝術意境的最佳途徑,贏得了“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的至尊地位。

  而自20世紀初電影藝術舶來之後,儘管長期以來被冠之以“影戲”之名,但這門瓦爾特·本雅明眼中的機械複製時代的代表性藝術似乎一直與中國藝術傳統若即若離甚至格格不入。尤其是電影作為大眾媒介所具有的強大意識形態宣教功能令其在百餘年中國歷史中扮演了複雜而偏離藝術本性的角色。因此,即便有《小城之春》《城南舊事》等電影在舒緩而詩意的影像中努力尋求東方式的修辭方式,追求含蓄深遠的韻外之致,但“意境”這一傳統中國藝術的崇高審美理想與審美標準,一直在電影藝術中影影綽綽,難以確認與辨識。

  論述至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馬克宣的動畫電影尤其是水墨動畫的價值所在:以水墨的方式在電影中追尋與創造意境,將西方藝術形式與中國藝術精神融合為一。

  馬克宣的動畫世界是充滿生命精神的藝術世界,這個藝術世界裏,山水有靈,萬物有趣。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大本質特徵,在於濃郁的視萬物為一體的生命精神。在中國傳統哲學的“自然元氣論”看來,“氣”是世間萬物生命的根基,是宇宙生生不息之根本,“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而當對於“氣”的認知運用到藝術創作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孕育了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生命精神。馬克宣的動畫創作,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生命精神的濡染。《小蝌蚪找媽媽》裏,蝦、螃蟹、蝌蚪等小動物栩栩如生,流露出蓬蓬勃勃的生命感。一花一世界,一隻生動遊走的蝌蚪,便能見出一個生機盎然的宇宙。《山水情》裏,衣袂飄揚,瀟灑磊落,枯木參差,山水相望,人與萬物渾然一體,天地之間似乎有健動不息的生命蕩乎其間,令人心生嚮往。

  在這樣元氣淋漓的景象之中,我們感受到創作者飽滿的主觀情思,感受到了一種深邃的人生感、宇宙感乃至歷史感,這正可謂藝術意境。這樣的藝術世界,正是宗白華先生對於意境的經典描繪:“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樣的靈境的形成,還得益於中國水墨畫重要表現技法——虛實相生的運用。在《山水情》、《牧笛》等影像中,空白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計白當黑中,煙雲流蕩,嵐氣清新,形成了一種氣化氤氳的煙潤之境。在這種“虛”與“實”的互動生發中,一種超越具體物象的韻外之致油然而生。

  面對如此氣韻生動卻漸行漸遠的水墨意境,我們無法不反思,不憂心忡忡。當代藝術如何發揚傳統美學精神,這個看起來大而無當的問題,卻是全球一體化與消費文化喧囂的歷史情境中,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當中國電影迷失在矯揉造作、浮躁喧嘩、低級趣味之中時,我們應當記得電影也可以去建構意境,應當記得馬克宣這樣的創作者在發揚中國藝術精神上的不懈努力。

  斯人已逝,但願那電影裏悠遠的水墨意境,不會是絕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