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只懂餘額寶的你 敢去玩風投嗎

  • 發佈時間:2015-04-17 05:52:3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誘人的銀行理財、火爆的A股、瘋狂的新三板……所有這一切與股權投資相比都是“小兒科”。不信?來算一筆賬:寥寥1萬元,作為活期存款放在銀行,30年後的收益大約是1.1萬元;1萬元若買貨幣基金,30年以後約獲得3.2萬元;若投資權益類産品,獲得美國股票市場9.2%的平均收益率,30年變成14萬元;若進行風險投資——儘管目前沒有一個精確的公開數據,但根據國外風投平均回報率25%計算,30年後能獲得800萬元收益。

  激發資本迅猛增值的全部秘密是股權,私募股權投資已成為創新、創業大潮中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的“神器”。然而,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做好這個“東家”絕非二級市場買賣股票那麼簡單,尤其是新興的股權眾籌模式,以一種“領投+跟投”的泛私募形式,讓這一高風險、高回報的遊戲更加刺激。在無數投資“小白”加入“小東家”隊伍掘金時,不要忘了想要“做東”遠非易事。

  眾籌分散投資風險

  資本和風險常常相伴相生。創業、創新團隊需要資本“甘霖”,而創投基金、天使投資人為了降低自身風險、確保成功率,往往把精力耗費在項目和團隊篩選上,有時甚至欲投無門。而更多“有想法”的中小投資者,往往囊中羞澀,不能實現“做東”的夢想。

  能不能三全其美呢?“如果説風險投資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那麼,借助網際網路股權眾籌,能夠突破這一閉環,實現線上風投的創新。”京東金融股權眾籌負責人金麟認為,與線下的傳統風險投資相比,借助網際網路的股權眾籌面向更多人群、更廣範圍,吸納海量投資人的資源和資金,幫助企業實現融資推廣,降低創投的投資風險,同時滿足了中小投資者“做東”的願望。

  一個小型路演就很能説明問題。3月底,在北京盤古七星酒店,創業者路凱林和他的雷神遊戲筆記型電腦製作團隊在舞臺上侃侃而談。

  “雷神科技作為股權眾籌平臺的首批上線項目,在幾天前登錄10分鐘內便完成1300萬元的籌資目標,今年有望實現盈利2000萬元。”在雷神科技創始人路凱林看來,聆聽路演的嘉賓中不只天使大佬,更有不少雷神的股東。1300萬元,假如每人出20萬元入股就是65個“小東家”,股權眾籌的聯動效應很明顯支援了創業創新。

  股份均分的“小東家”設想固然好,但在現實中受到股東人數限制等因素,往往有人投錢多,有人投錢少。舉個例子,當一個項目想要融資600萬元、釋放出30個股東名額時,為保證項目成功,最低起投金額要提高至20萬元。這個門檻一般對金融資産在1000萬元以上的投資者比較合適。

  但實際募資過程中並非所有人都只投20萬元,投100萬元、300萬元的大有人在。那麼問題來了,可能到第10個人時項目募資金額已滿。這時,負責眾籌的平臺會“聰明”地把最低起投金額降至5000元。此舉意味著對於囊中羞澀的投資者能通過“少投”分散風險、控制風險。

  不好當的“小東家”

  從1萬元到800萬元,除了30年的距離,“小東家”們還要有極強的投資眼光和耐力。

  “想做好股東沒那麼簡單,涉及資訊披露規則、退出機制等多項事宜。”中科招商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單祥雙説,過去做早期創投、天使投資是一件慢功夫的事,好比煲老湯,要慢慢煲。

  但目前看創新、創業又不一樣。由於網際網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項目被資本“逼著”速成。這些“涉網”創業公司往往成本很低,能迅速搭一個“草臺班子”,馬上就能成事。此類創新、創業項目,可能是很多天使VC爭奪的對象,並且資本市場給它的估值大於投資人當初的預期。股權眾籌的出現,加速了“小東家”增多的趨勢。

  可“小東家”沒那麼好當,股東過於分散的一大缺點是不利於決策。一方面,創業企業的大股東由於有股權被稀釋的擔心,不希望進行下一輪融資。另一方面,企業渴望投資,追趕競爭對手。類似的例子説明,創業企業必須留存足夠的庫存股作為內部股權激勵之用,或者極力避免股權過於分散,尤其要留足股權以備未來引進核心人才之用。

  在資訊披露方面,創業企業在股權眾籌平臺上做融資後,還必須承擔一定的資訊披露義務。

  “這看似小事,實際上對未上市的初創期企業關係重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網際網路公司負責人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很多創業期的公司經營狀況都不錯,甚至有的遠好于同行業的上市公司。但由於上市的漫長流程和資訊披露的原因,一旦進行所謂的規範“信披”,很可能會讓競爭對手“有可乘之機”,日常經營將受影響——最後,不少創業企業不得不採取“被並購”的方式實現“曲線救國”。

  初創期的企業渴望人性化“信批”。為此,綜合考慮新三板資訊披露(新三板是半年披露一次財報),不同的股權眾籌平臺結合自身做資訊披露規則,指引創業企業進行有效、合理的資訊披露。但這些信披範圍不是像上市公司那樣完全公開透明,而主要是針對“東家”,其中的風險對於“涉世不深”的投資者來説不言自明。

  “小東家”不好當,最難還是難在“退出”上。股權眾籌實際上是搭建一條時間週期漫長的産品線,這類産品特點是高風險、低流動性、高收益。從發行産品到退出一般週期是“5+2”,前後共7年時間。此外,根據有關規定,一般在股權眾籌一年之內不能交易股權,若交易應只能在項目跟投人、參與人間進行流轉,同時,嚴格禁止項目方承諾回購股票等。

  “正因為有諸多限制,股權眾籌的退出機制一般不多。”據金麟介紹,一種是IPO退出,比如説創業企業成功上市時,股東通過在二級市場的變現來實現收益。另一種是並購,若一家企業看到自身上市前景不明朗,但另外的企業有並購意願,被收購企業的股東可通過並購實現退出。

  “做東”風險無處不在

  股權眾籌最早出現在2011年,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9月份,我國已有20余家股權眾籌平臺。對於創業企業來説,這一全新形式能在更短時間內吸籌資金,提高融資效率。對專業投資人來講,靠譜的眾籌平臺能更好地篩選企業,節約投資人篩選時間。

  此外,從目前平臺運作情況看,領投人用他們的資金進一步撬動跟投人的資金,獲取跟投“小東家”們的利潤分成。而領投人在股權眾籌平臺上的積累可以成為未來融資的新模式。

  不過,其中的風險顯而易見。最常見的是由於參與眾籌的“小白”投資者不具備專業鑒別能力,投的錢“打水漂”。除此之外,創業中的企業一旦加入股權眾籌平臺,就有可能面臨創意被抄襲、眾籌之後股東人數突破法定限制等風險。

  2013年3月份,美微傳媒在淘寶網公開售賣原始股權被證監會叫停。美微傳媒最終承認不具備公開募股主體條件,退還通過淘寶等公開渠道募集的款項。由此可以得知,股權眾籌可能觸犯擅自發行股票的法律風險。

  “一般情況下,股權眾籌平臺只是一個服務提供商,不能優先於客戶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因此,平臺應嚴格遵守基本道德規範,不破壞交易秩序。”金麟認為,在高收益的光環下,廣大中小投資者更應該認清私募股權投資的高風險,防止在實際投資中犯下大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