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長江中游城市群今年經濟增速預計將超9%
- 發佈時間:2015-04-16 10:5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4月16日電 今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新聞發佈會解讀《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談及區域發展可能面臨的産業同質化問題,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于合軍比表示,經發改委初步測算,去年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總量約為6萬億元左右,約佔全國總量的8.8%。預計今年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長江中游城市群仍有望保持9%以上的經濟增速,正在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于合軍指出,作為國務院批復的第一部跨區域的城市群規劃,意義還是十分明顯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五點。
一是有利於探索城市群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城市群是由不同等級城市及其腹地通過空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城市聯合體。城市群的出現是生産力發展、生産要素逐步優化組合的産物,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高級形態,也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的標誌之一。從城市群的定義或者普遍認可的標準來看,是一種高級的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我國最成熟的城市群還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大城市群。長江中游等一些內陸地區的城市群,我理解目前還處於培育成長的關鍵階段。因此,在這個關鍵時期,我們通過編制實施規劃來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對於為中西部地區、東北等廣大內陸地區培育發展較大的城市群,承擔著探索路徑、積累經驗的責任,為在較高水準上推進我們國家、特別是廣大內陸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是有利於協同打造中國經濟新的支撐帶。長江中游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區來説,具有文化淵源深厚、交通條件比較優越、經濟實力較強,城鎮化基礎良好,合作交流密切,並且科教人才及勞動力資源十分密集。這種比較優勢,就決定了長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們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區域,也是我們國家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最有希望的一個突破口。我們初步測算了一下,長江中游城市群去年的經濟總量大概是6萬億元左右,約佔全國總量的8.8%。簡單的對比一下,經濟體量略微低於京津冀城市群,與珠三角地區的九個核心地市的經濟體量大體相當。但是長江中游城市群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特點,就是目前的發展態勢十分良好。通過我們前期的調研發現,今年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長江中游城市群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經濟增速,正在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同時,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有利於打通長江經濟帶“中梗阻”。如果把長江經濟帶比喻成一條長龍的話,那麼長江中游城市群就是中間這一段龍腰,如果這一段不活的話,龍頭、龍尾必然聯繫不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通過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可以儘快培育形成長江經濟帶,打造成全國甚至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的經濟帶、支撐帶。
三是有利於引領和帶動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培育發展城市群,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産生巨大的集聚經濟效益,增強集體的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長江中游城市群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通過發展,本身就可以帶動廣大的內陸地區發展。同時,通過城市群的內部銜接和一體化建設,比如在規劃裏面提到了“五個協同發展”,能夠把東部沿海地區與廣大的內陸地區更加順暢的聯繫起來,從而把東部沿海地區的拉力可以很順利的傳導到廣大內陸地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對於帶動廣大中西部地區發展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和意義。
四是有利於引領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是國務院確定的“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兩個改革試驗區通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已經在“兩型”社會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做法。通過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可以進一步深化“兩型”社會建設,推動在更大範圍內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共同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促進人水和諧、綠色發展,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總結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做法。
五是有利於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長期以來,城際之間的“幾不管”地區往往是城市發展的盲區。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一直存在,我們也一直在努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但是一直苦於缺乏一些重要的抓手和平臺,或者有很多的地方還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我們想,通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可以實現城際之間、區域之間的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協同發展,促進城鄉間的有機銜接,推進城鄉統籌和區域協同發展。比如剛才講到的“幾不管地區”和城鄉之間如何傳導的問題,通過城市群協同發展,就規避了城市發展邊際效益遞減的現象。某個地方原來處在城市的邊緣,但是它可能在整個城市群當中居於中間位置,通過城市聯動發展,對於城市和位於城市之間的農村地區都具有十分明顯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