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第一案”載不動專車合法性爭議

  • 發佈時間:2015-04-16 07:22:00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們期待審判將專車開出法律灰色地帶,或是對司法機關寄予過高的希望。專車的最終“救贖之道”,還得求助於立法。

  備受關注的“專車第一案”近日在濟南開審。“專車司機”陳超因送客時被執法人員罰款2萬元,將濟南市城市公共客運管理中心告上法庭。一場行政訴訟將有關專車的法律爭議凸顯出來。法庭上,雙方圍繞處罰程式是否合法、處罰依據事實是否充分等焦點展開辯論,法院最終將如何判決還不得而知。

  最近圍繞專車的紛爭不斷,從南京計程車罷運到上海查處專車,再到太原專車司機與執法人員發生肢體衝突,專車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時也陷入“非法營運”的巨大風險中。本案之所以令人矚目,核心議題就在於現實中的這種“專車困局”:專車所代表的移動互聯預約用車方式是不是“黑車”?“專車”與“黑車”界限在哪?從專車運營方到計程車運營方再到普通民眾,都期待法律能給出一個明確的説法。

  由此,這一個案就將公眾的期待引入司法領域。人們期待司法判決能夠讓專車走出法律的灰色地帶,確立明確的規則。一個社會遇到法律爭議時希望聽到法院的聲音是好事,但法院卻未必能承擔起這番美意,因為在我國,司法往往只能對個案定分止爭,很難為社會創造出新的確定性規則。

  這是一種令人糾結的狀態。尤其在社會轉型期,法律制度尚未成熟定型,對很多社會創新行為的評判不清晰,又由於行政部門職能轉變不到位,就造成這樣一種現象:當法律對某類行為缺乏明確規制時,執法部門可能對合法性存疑的行為先行處罰,一旦案件進入司法程式,社會對行為本身的價值判斷就轉移到司法裁判上,希望從判決中找出合法性根據。這正是制度轉型過程中司法的困境所在。

  面對這類案件,司法當然不能拒絕審判,但裁判很可能止步于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判斷,而難以“借題發揮”去回應公眾議題。其實本案從庭審上原被告雙方的辯論焦點也能看出,司法審理的對像是行政處罰行為是否合法,而並非從法律上厘清“專車”是不是“黑車”。這種不作“深究”的審理,恰是我國行政審判區別於判例法國家的一個特點。

  法律是否應當支援移動網際網路技術下的專車運用,關係到計程車公司及司機的運營效益,關係到公眾出行的方便,也關係到市場行為自由,理當被作為一個公共政策議題,納入立法者的視野。人們期待審判將專車開出法律灰色地帶,或是對司法機關寄予過高的希望,對於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上的爭議,中國目前的司法機關很難作出判斷。專車的最終“救贖之道”,還得求助於立法,通過公開博弈出臺統一的法規制度,才能走出困境。相關報道見A14、A15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