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航旅客增量市場“抓直飛”勝於“提轉机”

  • 發佈時間:2015-04-15 08:31:25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高安妮 勞莘

  前不久,中航信發佈的報告稱,2014年國內機票價格指數從2011年的平均100點下降到91點,降低了10%。國際價格下降比例更高,只有87點。票價降低了,更多休閒客人更願意選擇飛機探索更遙遠的目的地,最明顯的是國際和港澳臺航線的旅客量指數3年時間增長了五成。然而,2011年~2014年,民航旅客的重復購買率指標卻持續下降,從3.49下滑到3.34。也就是説,偶爾出行的旅遊人群比例越來越高。2014年只出行1次~2次的旅客佔到了總量的2/3。

  每年新增旅客佔比很高。2014年國內民航旅客有超過9000萬人次旅客,其中2014年首次乘機旅客為3600萬人次。也就是説,四成旅客都是新旅客。另外,國際旅客中首次出境的旅客比例更高,佔到六成。高比例的新增旅客不是偶然現象,2013年的新旅客規模基本與2014年持平。

  對於中航信發佈的這個數據,筆者認為,對於民航運輸連續3年“降價放量”的量價指數趨勢,我們還是傾向於解讀為民航飛行正在走下曾經的“高端人士選擇”的神壇,越來越走向平民大眾。對於旅客客源市場的重復購買率下降,整體運輸增長量以首次飛行旅客的加入增長主力的事實,説明中國的民航運輸增長也是符合世界民航增長規律的,説明還有增長的空間,但這個空間並非沒有天花板。

  從表2中可見,在每人平均飛行次數為1次以下時,航空運輸增長速度隨著每人平均生産總值的增長而快速增長;而當每人平均次數介於1次~2次時,航空運輸增長速度雖仍隨著收入增長而增長,但增速明顯趨緩;而當每人平均飛行次數到達2次以上時,每人平均飛行次數就幾乎不再隨收入增長而增長。即使是發達國家,除卻國家地理政治因素外,多數國家每人平均飛行次數並不會超過2次。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每人平均飛行次數1次對應每人平均GDP 2萬美元左右的水準,將會是中國民航運輸在未來可見的一次增長天花板。雖然這個增長天花板對全國來説為時尚早,但對於一些發達一、二線城市卻已不遙遠。

  面對這個現狀,筆者認為應該打造民航增量市場的“通道思維”。早在“九五”期間,民航管理部門就提出了“樞紐機場”的概念,但並未對樞紐機場作出明確定義,更多是對國內主要機場的戰略性定位給予指示。事實證明,“轉机輪輻式”的航線網路並未在中國形成,以30個“高頻直連城市對”為核心的“點對點航線”網路構成了航線網路的主體,排名前30的機場佔據了超過全國83%的機場吞吐量。相比轉机量,吞吐量是對中國樞紐機場更為重要的衡量指標。

  傳統意義上的“樞紐思維”,其核心是“集散”“轉机”,是將網路內的人流、貨流集中至樞紐機場,再分別發散至各自目的地的航線網路模式。其模式的核心是,我要從別的地方“攢夠人貨”,因此地理位置或者航班波變成最重要的樞紐打造基礎和手段。

  筆者認為,在中國的航線網路下,更為重要的是“通道思維”,即點對點直飛。對於旅客而言,出行目的是最重要的,航線的選擇上相對缺乏靈活性,“最好不經停,航班轉机還不如坐高鐵”將成為旅客常態化的出行選擇傾向。因此,對於面臨增長壓力的機場,更重要的是找到旅客“不得不來”的直飛理由和直飛航線,而非借由轉机來提高客座率。

  事實上,除了四川、昆明等旅遊資源豐富而地面交通還不發達的城市,存在較多支線航空市場空間,省會城市擁有較多的“空空轉机”客源,以及北上廣作為門戶樞紐存在較多的國際轉机客源之外,中國的轉机客源增量空間有限。

  而站在“通道思維”上,中國仍有大量沒有航空出行經驗或者年均飛行頻次極低的旅客,隨著消費力增強和航空票價的下跌,有極大空間從其他交通方式轉移或因需求刺激而産生飛行需求。

  筆者認為,中樞輪輻式航線網路的本質是以提高運營成本為代價的,從而換取航線網路的通達性和便利性。直飛航線相比轉机航線産品,其最大優勢就在於靈活性和穩定性。隨著當前中國民航運輸競爭的加劇,面臨增長壓力的機場如果發展轉机産品,無論是“地空轉机”,還是“空空轉机”,都需要面對複雜的航線時刻協調,乃至於高鐵時刻與航線時刻的協調。由於牽一髮而動全身,其協調難度可想而知。

  而如果圍繞“通道思維”發展直飛航線,航線産品可以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創新性,比如冷門航線包機航班、寒暑期加頻航線、大型會展期間臨時商務航線、旅遊反季銷售低成本航班等,可以根據細分市場客源需求特點,靈活設計航線産品,並且單一航班的隨機調整並不會影響整體航線網路的穩定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