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常態下看速度--破除“速度焦慮症”

  • 發佈時間:2015-04-15 05:4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經濟運作中的不少指標繼續走低。例如,PPI延續跌勢,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持續處於低位,等等。這些經濟指標表現疲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所處的複雜環境,面臨的諸多困難。提醒我們,必須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千方百計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和民生持續改善。

  伴隨著一些經濟指標的走低,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又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在某些海外媒體上,中國經濟崩潰論、斷崖論、硬著陸等論調此起彼伏。而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背後,其實是“速度焦慮症”在作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始終保持快速擴張的增長勢頭,經濟增速一度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即便是受到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宏觀經濟也能實現“八九不離十”的增長速度。

  不過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突破60萬億元大關,躋身於“10萬億美元俱樂部”。在如此龐大的總量之上,GDP總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其代表的經濟規模遠遠大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水準,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比過去更加艱辛。而且,我國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的矛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對中國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的客觀事實,應該保持“平常心”,擺脫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國面臨的第一要務,也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長期以來,粗放的發展理念使我國資源環境付出了巨大代價,也造成了我國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許多傳統産業産能嚴重過剩;在全球製造業分工中,許多勞動密集型産業始終處於産業鏈低端。因此,我們要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既要穩住速度,確保經濟平穩運作,確保居民就業和收入持續增加,為調結構轉方式創造有利條件;也要調整結構,夯實穩增長的基礎。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經濟目標增速為7%左右,這一經濟增長目標,是我國的主動選擇,合乎發展規律,也有利於實現長遠目標;充分考慮了增速換擋與産業升級的雙重要求,既不讓經濟失速,又有利於集中精力調結構。此外,根據近幾年經濟增長、結構變動與就業增加之間的關係估算,7%左右的經濟增長,能夠帶動1000萬人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指標雖然持續回落,但一季度經濟總量佔全年比重相對較小,部分經濟指標變化對全年經濟形勢的影響相對較小;特別是今年1、2月份數據受到季節、春節錯月、氣溫偏高等因素影響,一些指標出現回落也是正常的。

  還要看到的是,儘管經濟指標放緩,但經濟運作的基本面仍然較好,積極因素也在不斷累積。例如,PPI雖然持續下跌,但降幅有所收窄;3月份PMI重回臨界點上方,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高於榮枯線3.7個百分點。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發展勢頭良好,與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相關的新業態蓬勃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新産品較快增長,文化娛樂、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也有所加快。

  需要指出的是,7%左右的目標是預期性、引導性目標,而非約束性指標。中央明確要求,各地可從自身實際出發考慮預期目標,可以高一些,也可以低一些。因此,我們必須破除“速度焦慮症”,扎紮實實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努力爭取更好的結果,實現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