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呼喚更加包容的城市文明
- 發佈時間:2015-04-15 01:30:4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偉賓
亞裏士多德有句名言“人們為了生活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也深深地印刻在很多人腦海中。城市之所以吸引人,關鍵在於其以有限的空間承載大量、多樣、複雜也更為豐富多彩的經濟文化活動。
回首過去幾十年的歷史,數億人的人口大遷徙,城鎮建制面積的迅速擴張,中國演繹了人類歷史上最壯麗的城鎮化圖景。在人口眾多、各地差異明顯的基礎上,中國的城鎮化不僅沒有産生大規模的貧民窟,而且能快速推進,在城市建設、就業機會培育和城鄉統籌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中國的城鎮化成就,如果去尋找原因,有很多,如經濟發展的貢獻因素,如規模工業的推動作用。但是也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因素就是農民工的作用。
不僅容易被忽視,長期以來,由於農民工在城市多從事建築業以及比較低端的服務業,工作環境較差、生活條件簡單甚至惡劣,與城市亮麗光鮮的形象格格不入。有人説,考察一個農村的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如何,那就去考察農戶家裏的廁所。而考驗一個城市的包容心如何,就去看看這個城市對待農民工的態度。時至今日,仍然不乏建築工人乘公共交通被嫌棄、路邊擺攤被驅趕乃至被毆打、橋下過冬而被凍壞的新聞見諸報端。
與這些看得見的排斥相比,外來務工人群在教育、就業、醫療等各方面公共服務上,更是與城市居民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我國城鎮化能大踏步前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有相當規模、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過去的幾十年,因為城鄉二元體制統籌的節奏太慢,缺少農民工市民化的頂層設計和操作實踐,不能從城鎮化一開始就給農民工一樣的薪資、勞動保護和社會福利。但是今後的城鎮化進程,顯然不能繼續把頭扭過去裝高冷,對農民的貢獻視而不見。
時代呼喚更加包容,更加以人為本的城市文明。這不僅僅是從道義、公平的角度出發給城市外來人群以平等的就業機會、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補上歷史的欠賬,更是從現實出發的必然選擇。有人的地方才有生氣,人多的地方才有創造力,城市文明是不斷進入城市的人共同創造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給農民工市民化創造更好的條件融入城市社會,也是保持城市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源泉。
回到當下現實,推進農民(農民工)市民化仍然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要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和社會福利,要為農民工在城市落戶打開方便之門,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做好這些,既需要在政策機制上做好頂層設計,也需要在城市生活的每一個居民都能以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支援的心態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不僅是因為三代以前我們也是農民,也不僅是因為城鎮化的道義欠賬,簡簡單單的是因為,他們,是和我們一樣的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