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
- 發佈時間:2015-04-15 01:30:38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鳳雲
4月14日,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我國農業資源環境受到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雙重壓力,已日益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約束。
張桃林介紹,一方面,由於工礦業和城鄉生活污染向農業轉移排放,導致農産品産地環境品質下降和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另一方面,在農業生産內部,由於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長期不合理過量使用,以及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和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不合理處置等,形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這些都加劇了土壤和水體污染,以及農産品品質安全風險。
正確看待農業面源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現在的情況,總體上不容樂觀。”張桃林表示,現在農業面源污染的形勢局部有好轉。特別是通過採取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以及清潔生産資料和技術的應用,一些重點防控地區的污染情況有所好轉。但也有一些地方問題比較突出,而且還有加劇的趨勢。
“現在的面源污染,一個是化肥、農藥的污染問題。現在化肥的使用量總體來講還是比較高的,而且利用率還不高。”張桃林介紹説,畜禽糞污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一個最大來源。“我們的農業面源污染在COD裏面大概90%以上都是由於畜禽糞污。我們現在飼養生豬12億頭,出欄每年7億頭左右,而且現在規模化養殖的速度比較快。”除此之外,秸稈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張桃林表示,各級農業部門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將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作為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産技術,發展現代生態迴圈農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總的來看,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量大面廣、複雜多樣,污染防治工作起步也比較晚,綜合防治工作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針對農業面源污染是否已成為我國第一大污染源的問題,張桃林認為,應該科學地、辯證地、客觀地看待。
“因為現在監測農業面源污染,跟工業不一樣。工業和生活污染是點源污染,基本上是按照直接排放到水體裏面的量來算。農田監測,從監測樣區或者小區裏面流出以後,流到田溝甚至到濕地,會逐級被消納,通過地表徑流或者土壤進入到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是有限的。”張桃林説,“農業排放物質和工業的‘三廢’還不太一樣,相當一部分如果利用好了,是營養物質資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它變廢為寶,揚長避短,避免它的環境負面影響和效應。”
減藥減肥糧食不會減産
國內的糧食生産模式,對農藥和化肥的依賴是保證産量的一個主要因素,那麼農藥化肥減量就一定意味著糧食減産嗎?
張桃林表示,無論從理論、實踐,從國際國內的經驗和做法來看,完全可以做到化肥、農藥減量而糧食不減産。
“為什麼這樣説呢?一個是我們的化肥、農藥利用率雖然在糧食作物上面有了大大的提高,但是我們跟先進水準比較,還有提升空間,這也是我們減量的一個空間。再一個,在果樹、蔬菜這方面的減量空間非常大。這幾年化肥、農藥的增加,主要是由於果樹、蔬菜的增加。我們算了一下,大概16億畝的糧食跟9億畝的果樹、蔬菜使用的化肥量差不多。糧食是2000萬噸,果樹、蔬菜是2500萬噸,而且果樹現在的化肥使用量已經達到每公頃550公斤,蔬菜達到每公頃365公斤,這裡面增長的空間也是我們削減的空間,而且必須要削減。”
另外張桃林表示,從國際上成功的經驗來看,雖然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大大削減了,但是穀物的産量卻增加了。
“同時,我們在一些主産區的主要作物,包括玉米、小麥、水稻上做了一些試驗,也表明完全可以通過土壤作物系統的綜合管理、技術體系的運用,這裡麵包括測土配方施肥、化肥精準使用、綠色防控等等,這些措施實施以後,在不增加化肥的情況下,産量可以大大提高,而且産量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所以説明,通過優化施肥,通過綜合體系的運用,完全可以把化肥量減下來。”張桃林説,“我們還有大量的有機肥資源。如果把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或者化肥減下來,有機肥上去,有機無機配合使用,無論對培肥土壤地力還是保護農業環境,還是穩定地提高産量以及農産品的品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張桃林表示,通過這些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多措並舉,再加上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來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完全能夠保證我國糧食發展戰略的,即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有針對性地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
張桃林表示,針對我國當前農業面源污染的一些類型特點,主要是要堅持把農業資源保護和農業生産發展統籌起來,同時要把外源污染和內源污染的防控結合起來。
“還是要形成一種合力,就是協同社會各界,整合各種資源來進行防控。總體來講,是要形成一個涉及到農業面源污染源頭、過程、末端這樣一個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整體系統解決方案。”張桃林表示,具體來講,是要根據各種污染類型,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
“一控”方面,主要是在農業水的用量方面,通過採取節水農業包括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等措施,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糧食十一連增,用水的總量並沒有增加,主要是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來實現的。現在的利用效率,1立方米的灌溉水可以生産1公斤的糧食,跟發達國家的水準相比,還有一定空間,這方面還有潛力可挖。另一方面,加強農田設施建設,包括管網建設,減少灌溉水在輸運過程中的消耗,也是非常重要的。”張桃林説。
“兩減”,主要是化肥、農藥的減量使用方面。張桃林表示,農業部這幾年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包括病蟲害的綠色防控、綜合防控措施,精準施肥,以及對新型肥料、綠色生産資料的研發,通過這些措施,來有效提高農藥和化肥的利用效率。
“三基本”,一是在畜禽糞污的處置方面,通過種養結合、農牧結合,合理佈局養殖業,嚴格進行環境評估,實施環評制度和限養制度;二是要對廢棄物進行綜合迴圈再利用,包括採取標準化養殖、清潔養殖,配套一些廢棄物的綜合處置設施,以及發展農村沼氣工程、發展迴圈農業,使廢棄物、糞便能夠得到更高的有效利用。三是農作物秸稈問題也比較突出,特別是隨著一些作物産量連年提高,生物量在不斷地增加,整個農作物秸稈的生物量大概超過9億噸,其中可以收集的秸稈達到8億多噸。一部分現在綜合利用率大概只有76%左右。如何對這些秸稈進行有效綜合利用,包括發展肥料、秸稈還田,還有飼料,包括搞燃料,發展沼氣等等,這些都是將來在秸稈作物利用方面需要加強的一些工作。再一個是怎麼實行農膜的有效回收處置以及迴圈利用。
按照問題導向來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張桃林認為,按照問題導向來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總的來講,還要在普查規劃、監督管理、法制建設、體制機制創新、政策支援、科技支撐等方面進行強化。
張桃林表示,現在關於農業面源污染的類型、範圍以及程度不是非常清楚,需要加強基礎性的普查工作來摸清家底,而且通過監測,不斷地把握它的動態。在這個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同時要做好科學規劃。
張桃林認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形成職能分工比較明晰合理而且工作到位的管理體系。“農業面源污染是開放的,而且是跨流域的,是流動性的,所以流域上中下游之間要加強協同。”另外他還表示,監管體系建設非常重要,要加強監測,健全監測網路體系。
張桃林還提出,要從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包括農産品産地保護,農業環境保護治理,以及生態修復等方方面面加強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同時,要加大對農業環境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的責任追究制度。
另外他還表示應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包括一些相關制度的設計,特別是要建立健全以技術補貼,特別是“兩型技術”農業生産技術、清潔生産技術以及綠色農業經濟核算體系為核心的現代農業補貼制度。
誰污染誰負責、誰污染誰治理
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土地修復的費用誰來付?
張桃林表示,這也是實踐當中特別是治理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但是有一點非常清楚,就是我們國家把資源環境保護特別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控作為一個基礎性的、公益性的工作,政府在裏面起主導作用。
“在運作機制上面,我們還是要通過政府、市場、社會包括農民之間形成一個協同共治的格局,這就需要我們在政策制度設計和治理的機制創新方面能夠有所推進。”張桃林説,“我們最近在湖南實施的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實際上就是採取這樣的辦法。總的原則就是誰污染誰負責、誰污染誰治理。而且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要有一些法條,還要有一些監管機制。另外治理模式上要有所創新,不能把這些問題、負擔轉嫁給農民,要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