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種植鼓起農民腰包
- 發佈時間:2015-04-14 06:34:30 來源:石家莊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標準化”種植鼓起農民腰包鹿泉谷家香椿依託標準種植做長産業鏈條
眼下,正值香椿的收穫季節,鹿泉谷家峪村的種植戶們很忙碌。“再過半個月,第二茬就可以採摘了。”谷家香椿合作社社長谷成銅告訴記者,今年雨水少,土壤濕度標準達不到,打好井了正要給香椿樹澆水。
谷成銅所説的標準,並非僅此一項。記者從他手中的《無公害香椿生産技術規程》看到,谷家峪香椿從選苗、移栽、肥水管理,最後到採摘,每一個種植細節都有明確的規範。憑藉這套標準,“谷家香椿”成為鹿泉遠近聞名的標誌性品牌産品,每斤售價高達三四十元,讓種植戶們喜上心頭。
種植有了標準 香椿産量翻番
駛入谷家峪村,透過車窗只見遍地是香椿樹,家家戶戶的庭院中,遠處的山坡上,就連道路兩旁也是香椿。
頭茬採摘的季節剛過,香椿枝椏似乎光禿禿的。可走近一看,不少枝頭上又長出嫩芽。一簇簇的香椿芽,綠油油中泛著紫紅。谷成銅説,“這是紅油椿。你聞聞,有股子清香味。頭些年,村民拔香椿種蔬菜;現在反過來,菜地裏全都種上香椿了。”
谷家峪村種植香椿已經有上百年曆史,由於村落三面環山,氣溫比外界低,適於香椿生長。但以前的香椿,大都是自然生長,産量不及現在的一半,銷量也不佳。為此,村裏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一起想辦法提高種植技術、跑銷路。後來,又與市質監局、鹿泉區質監局一道,制訂了詳細的種植標準和操作規範,促進香椿種植效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介紹,谷家峪村有300多戶村民常年種植香椿,後來又帶動周邊六個村600多戶種植香椿,標準化種植總面積達5000多畝,年産量45萬公斤,年銷售收入500多萬元。
記者留意到,這兒的香椿樹大都一人多高,最高不超過2米。種植戶谷海平解釋説,香椿是根系植物,樹高了産量就會少。這也是種植標準之一,叫做矮化密植,能夠讓産量翻番。香椿經過標準化修剪後,可以比普通香椿早上市一個禮拜,“剛上市時,每斤最高能賣到40元,現在也就一二十元。”
“谷家香椿”的這套標準化技術,也使香椿收穫季由二茬變為三茬,“五一”前後、五月底還能再收兩茬。谷成銅算了一筆賬,按照標準化種植技術,1棵香椿樹一季三茬能摘2斤香椿,以每斤15元的價格計算,可以賣30元。而一畝地要求最少種150棵,僅一季就能收入4500元。
延長産業鏈條 錯季高價出售
標準化種植技術,讓谷家峪從香椿中找到了致富道路,帶動周圍十里八鄉的村鎮規模化栽植,形成了香椿樹苗、香椿芽的銷售市場,銷售方式也由以前的沿街叫賣,變為坐等採購商到府收貨。
每到收穫季節,村裏村外,街頭巷尾到處可見收購香椿的攤點,除了本市的,還有不少來自山東、北京、東北等地的採購商。
“有了‘標準’就是不一樣啊,我家2畝地香椿一季産三茬收入就達萬餘元,比以前收入翻番。”村民谷三感慨地説,幾年前,種植的香椿稀稀落落,産量不高,價格也上不去,“一季忙下來,沒落幾個錢,揪心得很。”
“谷家香椿”成為谷家峪的主導産業後,産業鏈條也越做越長。近兩年,谷家香椿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開發了速凍香椿、香椿風味面、香椿蛋花湯等系列産品,一年四季都可以銷售,突破了季節銷售的局限性;每年農曆三月三舉辦香椿採摘節,日接待量200多人,生態遊、農家樂等項目為每戶增收近萬元;建起溫室大棚,春節上市的香椿每斤能賣上80元的好價格……
香椿産業越做越大,谷成銅的合作社也摸出了一套市場規律,“農業生産要更好地走向市場,就要以品質取勝,説到底就是要按標準生産。”他説,下一步,要發揮“谷家香椿”的品牌效益,嚴格按照標準生産,規範種植結構,建立生産、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體系,實現標準化、産業化、規模化生産,開闢更廣闊的香椿市場。
□本報記者 焦莉莉
採訪後記
何為農業標準化?簡單地説,標準就是要求,即市場和消費者的要求,農業標準化就是按照標準生産農産品的全過程。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提高,大家對農産品的品質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長期以來,受傳統種植習慣影響,優種良法不配套,栽培技術措施不到位,降低了産品價值,農民增産增收不顯著。而標準化的內涵,就是指農業的生産經營活動要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健全規範的工藝流程和衡量標準。
“農業標準化生産代表著一種趨勢。”在採訪過程中,市質監局標準化處副處長李彬彬表示,在農産品不能滿足需求的年代,農業經營者關心較多的是農産品的産量。而在現代化農業的背景下,優質優價就成了一種激勵機制,刺激農産品生産者轉變生産方式,提高收益。“這就像是一次‘蝶變’,經過這個環節,農業發展前景將無比廣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