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與其私下補貼 不如普遍減稅

  • 發佈時間:2015-04-14 00:29:3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政府手中的錢來自全體納稅人,其花費理應面向全體納稅人。但現實中並不總是這樣。官商勾結的現象屢見不鮮。

  最近,隨著雨潤集團創始人祝義財被司法機關調查,有記者調查發現,雨潤食品自2005年上市以來,10年累計凈利潤,竟然近半來自政府補貼。共獲得政府補貼約40.93億港元,而同期的公司凈利潤約為88.26億港元,累計補貼額佔累計凈利潤比例高達46.38%。

  更邪門的是,雨潤食品2010年凈利潤已經超過27億港元,竟然還獲得了7億多港元的補貼。2012年更是獲得了8.87億港元的政府補貼,為歷年之最。

  政府之所以補貼雨潤食品,自然也不是毫無來由。大約在2007年左右,由於豬肉價格下滑,加上市場風險,很多人不願意進行規模養殖,政府出於防止市場大起大落的考慮,對養豬企業實施了一系列補貼措施。雨潤食品就是從此開始得到國家資助的。但外界想像不到的是,國家出於托市的初衷,最終竟然會異化為經手官員的權力尋租和個別企業的鯨吞。據報道,雨潤食品在天津寧河的工廠,從建成到現在一天也沒開工,純粹是“圈地騙補”。

  當然,玩貓兒膩的不僅是雨潤食品。業內人士還透露了一個真實案例:華北某地一位在當地比較有“權勢”的人物,承包了幾百畝地,然後建成豬舍,建豬舍花費約50萬元,政府補貼下來約200萬元,但是建成以後沒有進行生豬養殖,轉手租給了當地的生豬養殖戶,空手套了150萬元,接下來還可以賺租金。

  雨潤集團獲得反常的超額補貼,是否是官商勾結舞弊所致,目前尚未得到完全證實,但據報道,就在祝義財被監視居住的差不多時間,雨潤集團總部位於南京市建鄴區的原區委書記馮亞軍、副區長王德寶皆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調查。而建鄴區一直是外界眼中的腐敗“重災區”。

  總之,政府拿公共財政資金補貼企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補貼國有企業,往往理直氣壯,因為是國有的,所以即便不虧損,也要補貼;如果是補貼上市公司,尤其是補貼以個人股份為主的企業,此時所有制顯然難以為由,雖然仍然能找出這樣那樣的藉口,但真實的緣由往往不説也明白。

  比如,廣東省科技廳原廳長李興華不顧眾人的反對,獨斷專行補貼一家名為“勤上廣電”的LED企業。一查,就查出他接受了該企業約3000萬元的賄賂。

  數據顯示,廣東LED産業的三安光電德豪潤達在地方政府支援下,2011年凈利潤增長率雙雙超過了100%,其中,政府補貼對德豪潤達的利潤貢獻率為79%,對三安光電凈利潤的貢獻率甚至高達90%。長期關注LED産業的高工LED總裁張小飛分析説:“很多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潤都只有一兩千萬,但是補貼就可以達到幾千萬、上億,對於企業來説誘惑太大。”

  具體到廣東省科技廳,每年手握4.5億元設立LED産業發展專項資金的發放大權,無疑成為LED企業主要鑽營和公關的對象。李興華不顧眾人的反對補貼勤上廣電,理由自然不過是“促進企業發展”之類。不知道其他企業的補貼是否來源合法?事實可以互相映襯:廣東省LED企業有6000多家,但每年能夠獲得補貼的企業只有100家左右。

  回頭再看雨潤食品現象。就在雨潤食品大吃特吃國家補貼的同時,許多小戶卻難得一絲雨露。據報道,很多小型的養殖戶以及屠宰場根本不願意去要補貼,因為為了拿到補貼給當地政府送的錢,可能最後會大於補貼,所以乾脆“不去費勁”。

  企業大小之別,會是雨露不勻的決定因素嗎?果真如此也罷,充其量不過是偏疼偏愛、處事不公的問題。但僅至於此的可能性不大。同樣是食品行業的翹楚,如果拿雨潤與雙匯做比較,就值得品味。按説雙匯企業規模比雨潤大,但雙匯近10年獲得補貼不到10億元,而雨潤食品是40億港元。數據還顯示,2007-2009年,雙匯平均每年獲得政府補貼1000萬元左右,而雨潤這3年所獲政府補貼分別為1.23億港元、0.99億港元、4.26億港元。但願這其中的緣故,不是因為企業“孝敬”功夫的差別所致。

  以上議論的還只是納稅人血汗錢能否不被貪腐,以及饋贈某局部群體是否能一視同仁的問題。而能否補貼企業,尚無暇顧及。事實上,如果沒有財政補貼這塊“唐僧肉”的誘惑,也就不會有行賄受賄暗箱操作的空間。政府財政資金用於補貼企業,本身就有很大的疑問。一方面公民和企業稅負沉重,另一方面政府財政收入過高,以至於沒有恰當的使用地方。用以補貼企業時,人們都注意到政府沒有一視同仁,要麼重國企輕民企,重外資輕內資。其實,與其補貼企業,莫如減輕企業稅負;政府過多干預土地、價格、資金等要素,只會影響市場的信號,弱化市場的糾偏能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