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社會需要這樣“立地頂天”的人才

  • 發佈時間:2015-04-14 01:30:3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教育改革·轉型升級

  在企業挂職深入生産一線,體會將知識變為生産力的過程,教師發出“鍛鍊太有意義了”的感慨;在校企聯合建立的創新中心裏研發,在企業實踐基地參與工程,學生笑著説“我的未來特別有希望”;把去學校授課作為每週必備日程,合作的科研項目即將投入十多億元建廠生産,企業家真誠地説“這樣的合作還將更多”……

  在河南許昌學院,這樣的情景成為常態。

  在全國600多所專升本的地方高校面臨同質化教育、競爭力有限的情況下,許昌學院創建高水準應用技術大學,探索出了“省裏積極推動、地方政府全力支援、企業全面參與、高校主動轉型”的“許昌模式”。這種高校主動融入地方、地方政府大力支援的良性互動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雙百工程” 打造校地合作樣板間

  “我們公司與學院的合作,是雙贏,不,是多贏。”許昌市花都園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凱亮這樣堅定地説。作為許昌市與許昌學院校地共建人才“雙百工程”首批挂職人員之一閆慧博士2013年底進入該公司挂職,任副總經理。

  園林專業教學與施工實踐,需要建築、結構學、土木、水利水電、氣象土壤等各方面的知識。在閆慧博士挂職一年時間裏,他參與主導了護城河、廣場和幼兒園等多個項目的設計與施工。大大提升了他在對各方面知識和技術的實踐應用能力。“企業的很多項目讓我眼界大開,原來那種從書本到書本,從校門到校門的思路完全被打破了。”閆慧説,“現在,在真正從頭到尾做了工程項目後,理論知識有了支撐,教學有了底氣。” 這學期,閆慧已經將企業施工實踐中的案例融入了他的教學計劃。

  從“雙百工程”中獲益的不僅僅是高校教師和教學,其實,教師所挂職的公司也感受到知識帶來的發展。“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支撐公司繼續壯大的,是科技的力量。” 楊凱亮感慨,從2000年創辦公司至今已有15年的歷程,“閆博士來了,幫助我們把經驗系統化,我也重新學習了前沿的科學進展。這是對我們技術實踐的又一次指導,公司的發展也上了一個層次。”可喜的是,這次高校與企業的“聯姻”,還促成了園林景觀植物新品種“華都瑞雪”的問世,目前專利正在申請中。

  事實上,得益於“雙百工程”的高校教師和企業還有很多。許昌市委組織部和許昌學院自2013年起聯合組織實施校地共建的人才“雙百工程”,5年內要從市機關、企事業單位或行業一線聘請100名工程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擔任許昌學院兼職教授或科技顧問,許昌學院則派出100名中層幹部和專家、教授、博士深入市機關、企事業單位挂職鍛鍊,雙方每年互派20名左右。

  “我們的初衷,是通過校地共建人才‘雙百工程’,打造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吸引一批來自企業兼具專業水準和實踐經驗的高層次人才,為學校教學和創建應用型技術大學轉型服務。”許昌學院黨委書記王清義説。

  校企聯動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這樣大規模的互動,受益的不只是企業和高校專家教師。由於教師會將實踐經驗帶給學生,許昌學院培養出的學生更全面、更符合企業要求,也更具發展潛力。

  應用技術大學要培養怎樣的人才?應該怎樣培養人才?

  近年來,許昌學院在應用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中探索的“許昌模式”回答了這兩個問題。

  “這是我們和企業共同編著的教材,可以説是國內高校道路橋梁工程專業裏,針對公路養護方向的第一本專業教材。”許昌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王俊接受記者採訪時,拿著“公路養護”一書,自信地介紹説。這本教材是土木學院和河南萬里路橋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編制的。“如果公路上出現一條裂縫,怎麼辦?我們要求學生既要知道怎樣處理,使用什麼樣的機器和材料,還要告訴他們為什麼,教給學生這背後的原理、知識。”王俊的這一觀點,代表了大部分許昌學院教職工在應用技術人才培養教育中一直堅持的教學思路。

  許昌學院院長陳建國認為, 應用技術人才培養必須堅持産教融合、工學結合,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讓課程結構對接行業需求、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産流程。

  河南萬里路橋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孫東坡告訴記者,經過集團與許昌學院聯合編制教材、設計培養計劃的方式,不但縮短了學生到工程現場適應的時間,而且由於具備系統知識和專業素養,能夠有後勁的持續發展,促進學生在其今後的職業生涯中越走越寬。

  目前,該學院正在進行畢業考核模式改革,畢業時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試,將畢業設計多樣化,學生可以選擇論文和傳統畢業設計,也可以進行施工組織設計和項目預算,還能進行以實驗室課題為基礎的實驗。

  “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該找準自己的人才培養定位,我們不能僅僅培養純粹技能性、崗位指向較為單一的技術人員,我們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的學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還要有熟練的職業技能,更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在生産一線解決一些技術難題。”陳建國表示,學生的培養始終是許昌學院改革中的重點。“圍繞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全面改革,構建起與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人才培養體系。”

  頂層設計 華麗轉身背後的改革經驗

  在許昌學院的採訪中,記者感受更多的是“激情”二字。這種激情不僅來源於學生,來源於教師和學院,也來自和許昌學院合作的各個企業。“我們把由‘雙百工程’帶來的合作看作一個開端,就像一把火苗,點燃各個方面的發展空間。”一位參與了“雙百工程”的企業家這樣比喻。

  “像這樣的地校人才互動力度在我市歷史上是空前的。”許昌市委組織部負責人這樣評價。“要實現轉型發展,必須依靠政府、學校和産業界的緊密合作,這是我們‘許昌模式’裏最顯著的一個特點。”

  “很多學校認為轉型很難。而轉型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更緊密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怎麼能服務好呢?首先是地方政府能夠把學校的發展納入到整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去。在政府的支援下,迅速把許昌學院和許昌的優勢企業結合在一起。”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曾經這樣評價許昌學院的發展轉型過程。

  他説,“許昌模式”對河南乃至全國高校轉型都有重要啟示意義。許昌學院,這所長期以師範教育為主、舉辦本科教育僅13年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逐漸從全國1999年以後專升本的600多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同質化教育、競爭力有限的尷尬局面中走出,實現了向高水準應用技術大學的華麗嬗變。

  這樣的華麗轉身,來的並不容易。在其背後,有著學校領導和地方政府的無數思考,這樣的變革與跳躍,需要勇氣與激情,更需要放眼未來的頂層設計。“面臨轉型,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對過去的辦學定位進行重新審視。在辦學定位上,地方本科高校必須遵循‘兩個規律’,即必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王清義這樣感慨。

  成立行業學院,是許昌學院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的一大特色。“除了要上人力資源的專業課外,我們還加入了發製品行業的很多專業課,還有機會進入公司實驗室,參與行業論壇展會,有了更多接觸行業的機會。”許昌學院瑞貝卡學院人力資源專業大一的學生李玉潔説起話來笑顏如花,“我對行業很了解,我覺得未來特別有希望。”

  李玉潔所在的學院是許昌學院與中國發製品行業協會、河南瑞貝卡發製品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瑞貝卡學院,這是全國發製品行業唯一一所校企合作辦學的行業學院。據許昌學院教務處處長張元敏介紹,2015年,許昌學院的校企合作擴展到了多個層面。除瑞貝卡學院之外,還成立了電梯學院,路橋學院、汽車學院等行業學院也在積極籌建。目前。學校以行業學院為契機的校企合作育人的方法,正在向更深層面發展。

  此外,學校還與企業共同搭建了一批協同創新平臺,在超硬材料、建設工程低碳技術到發製品生産等領域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合作中,該校電氣工程學院研製的高性能光伏並網逆變器、光伏控制器、擬變型電焊機、數字化電力線載波機等産品,實現産值1.2億元;化學化工學院研製的藥物中間體為企業創造了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表面微奈米材料研究所開發了鹽結晶、枕芯鹽等新型産品,河南省鹽業總公司在許昌投入5000萬元建設的新型鹽産品生産線即將投産。2014年,許昌學院獲得的專利數超過了過去10年的總和。

  “許昌學院緊緊圍繞以內涵提升為核心的轉型發展,以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準應用技術大學為奮鬥目標,做到了三個‘堅定不移’:一是堅定不移地走融入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態辦學的發展之路,圍繞地方主導産業著力打造契合地方需要的特色專業群,突出辦學定位的‘地方性’;二是堅定不移地走政産學研用相結合的發展之路,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打造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實現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突出辦學定位的‘應用型’;三是堅定不移地走開放辦學的發展之路,積極創建資源共用的協同創新平臺,探索成立具有鮮明行業背景的創新型行業學院,突出辦學定位的‘服務性’。”王清義這樣總結幾年來學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經驗。

  激情改革中,許昌學院為其他地方高校帶來的啟示,還將更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