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超級稻到底有多“超級”?

  • 發佈時間:2015-04-10 01:30:5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俞慧友

  4月9日,“超級稻”在網際網路上又火了一把。伴隨《隆平超級稻減産絕收被下逐客令》成為各大網站、朋友圈轉載的頭條與熱點,半年前發生的安徽萬畝超級稻減産絕收事件,再度引發超級稻有多“超級”的熱議。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袁隆平團隊與超級稻領域諸多專家,正在海南,舉行“第五期超級稻觀摩培訓會”。

  超級稻到底有多“超級”?記者就此專訪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隆平高科等有關業內專家。

  “廣適性超級稻有量也有質”

  曾參與袁隆平超級稻百畝片目標攻關團隊的核心專家鄧啟雲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團隊現在研究和推廣的超級稻,如超級稻百畝片攻關二、三、四期主打品種Y兩優1號、Y兩優2號、Y兩優900等,均屬於廣適性超級稻。廣適性超級稻具有對肥力、對氣溫、對病蟲害的三大廣適性。換言之,在中低産田的中低肥力水準上種植廣適性超級稻,産量也比普通常規品種的産量高出9%至10%,在中高肥力水準的稻田,更可以獲得超高産的産量,如Y兩優900,只要肥力水準稍高,産量即可達每畝700公斤以上。

  安徽萬畝超級稻減産絕收的主角“兩優0293”,並不屬於廣適型超級稻,而是耐肥型超級稻。常年致力於廣適性超級稻研究的鄧啟雲認為,不能只局限于耐肥性超級稻研究,還要更加重視廣適性超級稻的研究和推廣。

  鄧啟雲表示,在我國,50年代以前的常規稻産量,只有每畝200公斤的水準,70年代發明瞭三係雜交水稻之後,我國水稻産量提高了30%,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糧食供應不足的困局,80年代,隨著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方得到解決。那個時期,雜交水稻的確品質不好。1996年,我國對超級稻研究進行立項後,在袁隆平提出的雜交水稻超高産育種理論的指導下,我國超級稻育種研究和産量,才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不斷刷新水稻超高産育種産量的基礎上,團隊把超級稻品質的提高,作為了更高的目標。現在的兩係超級雜交水稻,不僅把水稻産量繼續提高了20%到30%,同時也將品質大大改善了。Y兩優1號、Y兩優2號、Y兩優900品種,均達到了國頒3級以上優質米標準。Y兩優900主要米質指標更是達到了1級優質米標準。

  作為超級稻試驗田攻關,施肥水準要高於平常的超級稻種植水準。袁隆平院士曾表示,超級稻在大面積推廣的時候,産量比百畝片攻關産量打七折的情況下,基本上不需比種植常規水稻品種增加多少化肥量。化肥,是現代農業技術中作出了很大貢獻的農業技術之一。即便普通稻穀種植,也不能避免化肥的施加。由於超級稻具有很大的增産潛力,在獲得同樣的稻穀總産量的前提下,通過種植超級稻所需的化肥用量,相比種植普通水稻品種更少。

  全球超級稻計劃 保障糧食安全均是第一目的

  事實上,日本是最早提出並開展水稻超高産育種研究的國家。1981年,日本農林水産省率先組織全國各主要水稻研究單位,開展題為“超高産水稻開發及栽培技術確立”的大型合作研究項目,即“逆753計劃”。

  項目試圖通過秈、粳亞種雜交的方法選育産量潛力高的新品種,再輔之以相應的栽培技術,計劃在15年內,實現單産增加50%的超高産目標。1981年—1988年的8年間,整個計劃共育成5個品種,即明之星、秋力、星豐、翔和大力等。但這些品種大多在抗寒性、品質和結實率方面存在問題,難以大面積推廣。

  國際水稻研究所1989年也正式提出水稻超高産育種計劃,擬育成一種有別於以往改良品種的新株型稻,並使其産量達到超高産水準。1994年他們向世界宣佈,利用新株型和特異種質資源選育超級稻新品種已獲成功,一些品係在小面積産比試驗中(300m2)産量已超過現有推廣品種的20%—30%,但由於不抗褐飛虱等原因,至今未能大面積推廣應用。

  我國水稻超高産育種研究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八五”期末,廣東農科院育成了“特青”“勝泰”等超高産品種;瀋陽農業大學也育成了新株型種質“沈農89366”和超高産新品係“沈農265”;中國水稻所、四川農業大學通過三係法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途徑,選育了一些大穗大粒型超高産苗頭組合。1996年我國農業部正式立項開始為期10年的“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1997年,在袁隆平院士的倡導下,由國務院總理基金和國家863高技術計劃立項,開始了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的育種計劃。

  國際水稻所在1995年時,曾預測到2025年,相較我們傳統水稻産量需求,需增加70%産量。因此,超級稻育種對於糧食安全的意義不言自喻。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有關專家介紹,目前,我國雜交水稻年栽培面積1700萬公頃,佔到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8%,全國雜交水稻平均單産為每公頃7.5噸,常規稻平均單産每公頃6.1噸。第一期超級稻2001年應用於大面積推廣,在本世紀前幾年每年就達到了約100萬公頃,平均産量每公頃8.3噸。第二期超級稻2013年種植面積約100萬公頃,平均産量約每公頃9噸。2014年超級稻面積佔到了總雜交水稻面積的28%。

  事實上,按照單産論,2013年我國實際水稻平均畝産量達447.8公斤,超級稻是功不可沒的。447.8公斤的數據,包括了早稻(大面積種植産量在300公斤左右)、晚稻(大面積種植産量在350公斤左右),還有部分産量較低的粳稻。而同樣計入平均的,我國超級稻研究取得連續突破的中稻,大面積産量在550公斤以上。

  水稻“癌症”稻瘟病是世界級難題

  據記者了解,“稻瘟病”的確是水稻領域的“癌症”。截至目前,全球該領域諸多科學家都在致力於對稻瘟病的研究,但除了防治,並未獲得根本性解決的方法。

  造成安徽萬畝超級稻減産絕收的原因,正是因為稻瘟病。記者在《萬畝超級稻緣何減産絕收》的報道中,採訪有關專家時,專家曾告知,去年的確屬於歷史罕見的稻瘟病高發氣候。稻瘟病可分為苗瘟和穗頸瘟兩種,去年,安徽事發地稻瘟病則屬於後者。就是水稻抽穗的時候,遇到了稻瘟病高發氣候,適溫(25—28攝氏度)、高濕。對稻瘟病具高感性的兩優2093,在防治不得力、本身又存在稻瘟病高感缺陷的雙重因素下,導致了事故發生。這僅僅是單個品種因素,並不能代表所有超級稻品種種群。 (科技日報長沙4月9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