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喚醒睡在抽屜裏的科研成果

  • 發佈時間:2015-04-09 01:30:3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大慶

  近日,一份名為《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文件的出臺,讓記者再次叩開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中民的房門。

  這份有著若干政策“幹貨”的文件明確指出,要“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通道,著力破除科學家、科技人員、企業家、創業者創新的障礙”,而劉中民和他的團隊因研發出甲醇制烯烴技術並成功投産摘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當許多科研成果還只能躺在抽屜裏睡大覺時,他們為什麼能成功?這一案例,對求索在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通道上的其他人,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不氣餒

  劉中民成功了。他和他的團隊打通了煤經甲醇制取烯烴的技術路徑並實現工業化生産。

  通俗點説,烯烴是生産塑膠等的重要化工原料,世界各國主要是用石油制取烯烴。我國煤多油少,劉中民團隊實現了用煤取代石油制烯烴的工業化生産。從能源戰略上説,這項技術發明意義重大。

  “為什麼成功?”對於記者的疑問,劉中民的回答很簡單:是30多年長期堅持的結果。

  記者畫外音:我知道,上世紀80年代,大連化物所的研究人員開始研究煤經甲醇制烯烴時,國際上一桶原油的價格還不到10美元。那時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項研究沒有意義。但相關研究人員並不氣餒,在別人的冷眼中,持之以恒地鑽研,為這項技術如今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劉中民説,這和國際國內大背景有關。

  記者畫外音:我知道,進入21世紀以來,每桶原油飆升到100多美元了。煤經甲醇制烯烴技術有了施展空間。再加上我國已成原油進口大國,供求矛盾日漸突出。劉中民團隊才有了做工業試驗的機會,也才有了甲醇制烯烴技術的重大突破。

  他説,與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有關;與中石化洛陽工程公司的密切合作有關;與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援有關……

  這些都對。

  他説了一句頗具哲學意味的話:如果有100個條件決定項目能夠成功,那成功就是這100個條件都具備,只要有一個條件不具備,那就可能導致失敗。

  抗壓力

  他説,對甲醇制烯烴這個項目,他曾經後悔過。

  後悔?為什麼?

  這要從産煤大省陜西説起。2004年,該省領導希望改變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聽説大連化物所有個煤制烯烴技術,決定開工。劉中民團隊攜手中石化洛陽工程公司與陜西新興能源公司合作開展攻關試驗。這是該技術的第一次工業化試驗。

  簽合同後,劉中民團隊來到陜西省華縣,開始購置、建設試驗設備。陜西省省長拍著他的肩頭説,陜西是個窮省,拿出這點錢不容易啊。這句話給了劉中民巨大壓力。雖然他心裏明白,甲醇制烯烴的技術環節絕對沒有問題,但試驗過程中,他還是特怕某個裝置或環節發生事故,比如因壓力或高溫問題而産生爆炸,或因管道泄漏等非技術問題導致失敗。他知道,一旦爆炸,沒人認為是試驗的某個環節出問題,而會説是甲醇制取烯烴技術不行。在50天的試驗中,每天的成本都相當於燒掉一輛小轎車!擔驚受怕,精神壓力巨大,這讓擔任技術總負責人的劉中民産生過後悔之意。

  記者畫外音:我知道,在中國,一般人拿到科研或實驗經費,不會有很大壓力的,至少不會有劉中民這樣大的壓力。因為他們花的是國家的錢,做不出成果也是用不著太擔心的。可如果你的科研經費來自企業,那是不好交賬的。

  他的試驗裝置建在一個離採石場不太遠的地方。每每聽到採石場的炮聲,他便會緊張,有時夜裏聽到炮聲,他會一下子從床上坐起來,看看試驗場中的火炬是否還在正常地燃燒。他也曾想到過,一旦發生爆炸等事故,由他導師所開創的甲醇制取烯烴的事業就會葬送,他的團隊將沒有未來。

  他説:“做到一半時越想越後怕,早知這麼大壓力當初就不該幹這事,把自己難為得夠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天天愁眉苦臉的,精神壓力太大了。”

  記者畫外音:我想,劉中民等人如果不幹成果轉化的事,多搞一些實驗室研究、理論研究,多出幾篇論文,然後再評個正高級職稱,是不是也很舒服?

  抗壓力超強是他與多數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的最大不同。

  偽“成果”

  劉中民説,我們不是簡單地給企業提供一項技術,而是一個工藝包。

  甲醇制烯烴,對大連化物所的人來説,在實驗室早就走通了,理論上不存在任何問題。可要在企業投産,就得把實驗室技術放大十幾到幾十萬倍。這就要在工藝上有一套行得通的技術路線,為全套生産裝置建設提供完整的設計工藝包。

  劉中民團隊在中科院和有關部門的支援下已完成了甲醇制烯烴的中試,又與中石化洛陽工程公司和新興公司合作,通過工業性試驗編制了工藝包。按照這個工藝包設計生産線,才能有工業裝置和規模生産,才能讓甲醇制烯烴技術為企業所接受,並帶來效益。

  他説,我們的突破不僅是核心技術上的突破,而且也包括工藝包。這是個整體,是成套化的技術,是按照行業標準編制的工藝包。拿到工廠就可以建生産線了。如果我們僅僅拿出個催化劑到工廠去建流水線是行不通的。

  記者畫外音:我知道,中國的科研人員是善於做實驗室研究特別是功能研究的。2012年末,在中科院召開的關於太陽能技術的研討會上,有企業家就明確指出,企業時時刻刻在關注成本問題,需要的是符合成本要求的技術,而科研人員最能提供的則是産品的某一新功能。

  我聽到過許多研究者向別人描繪産品的新功能,似乎美好生活就在眼前。其實那只是空中樓閣。從功能研究成果到符合成本核算的工藝研究成果還差十萬八千里。這也就是我國成果轉化率低的根本原因。或許可以説,研究者提供的成果根本就不是一個真正用得上的成果,不是工藝包。這種偽“成果”多是被人當成了對科研經費的一種交待或是拋向企業的繡球。

  算算賬

  劉中民團隊為國家帶來了多少産值?

  2004年—2006年,團隊在陜西華縣建成了世界第一套萬噸級甲醇制烯烴工業試驗裝置,並完成了試驗。4年後,神華集團用這項技術在內蒙古包頭建成了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化裝置,年産60萬噸烯烴。2014年,甲醇制烯烴工業裝置進入開工的高潮期,全年有5套工業裝置相繼投産運作,新增烯烴産能280萬噸/年,新增經濟效益超過60億元。

  記者請劉中民算一下甲醇制烯烴技術為國家創了多少産值,他與助手屈指盤點,應該不少於500億元。

  目前,採用甲醇制烯烴技術已投産的企業達7家,全國還有十幾家企業正在建設。要是這近20套裝置全部建成開工,一年的産值會達到1500億元,還能解決17000多人的就業。

  記者畫外音:我知道,雖然劉中民團隊解決了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為企業帶來了巨大效益,還創造了上萬人的就業機會。但在科技界可能尚不如發表一篇《自然》《科學》文章的影響大。在許多人眼裏,做科學才是至高無上的,而做技術、工程是次等的。

  一個馬雲,帶出了數十個億萬富翁。這激勵更多青年人投身創業。我想,採用甲醇制烯烴技術,幾家企業僅2014年就新增經濟效益60多億元,倘若只拿出一年的1/5一次性獎勵劉中民團隊,使每一個人至少都能成為千萬富翁,這也會激勵更多人投身成果轉化吧。

  當然,那樣的話,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又成難題,劉中民和他的團隊以及大連化物所的日子都會不好過。好在《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用於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幹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例,可以從現行不低於20%提高到不低於50%。

  希望這個政策,能夠喚醒那些睡在抽屜裏的科研成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