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警惕“網際網路+”泡沫化

  • 發佈時間:2015-04-07 00:29:3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網際網路+”政策的不斷推進,無論是創業領域,還是資本市場,實際上體現出一個“大躍進”式的發展模式。從汽車、電器、交通、能源、金融等領域,到機械、教育、出版、娛樂等,無不體現出一個全覆蓋的傾向。就資本市場來看,筆者研究認為,“網際網路+”概念股票目前已進入到一個高估值、高風險階段,股票不分質的泡沫已經形成。

  誠然,泡沫中炒作也有機會,但更多的將可能面臨風險的洗禮。

  從國際資本市場來看,美國NASDK市場在2000年曾出現網路科技泡沫,當時美聯儲主席提示網路泡沫風險,其在經歷了極高的熱潮炒作後,出現了泡沫崩跌走勢,而當時以科技網路股為主的NASDK市場總體PE在71倍左右;對比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網際網路+”概念的主要集中地在創業板市場,而目前所體現的總體PE已接近100倍,遠遠大於2000年時美國網路泡沫時期的科技股估值,市場處於一個泡沫化的風險區域可以肯定。

  從“網際網路+”政策來看,其不僅對網路金融、工業與服務業等形成一個推動,也使得中國經濟的發展引擎多了一個路徑。作為股票市場而言,出現一定的個股上漲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將其引導為一個全民創業、泡沫化的大躍進推動,則有失初衷。

  在當前社會與資本市場中,我們看到許多創業的機構或投資談“網際網路+”就興奮不已,比如日前某些活躍于股權投資市場的機構,其談到“網際網路+”就大吹特吹,引導投資者參與,而對股權投資的風險因素始終不談,似乎是一定穩賺不賠。但實際上股權投資的時間風險、標的公司經營失敗風險時刻存在。在二級市場上,基金經理、證券機構、私募股權機構等更是不斷調高一些泡沫股票的評級,大家似乎都成了“網際網路+”方面的專家,而股價與泡沫沒有關係。實際上,“網際網路+”的運營或創業公司能夠成功的是非常之少的。阿裏董事長馬雲指出,對於網路科技企業而言,一般情況下不會存活三年。

  這個時期以來,“網際網路+”在國內著名公司如華為、阿裏、百度等都有所運用,其從汽車、家電、機械等多個領域出現融合,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不分情況與規模、實力的盲目的全民進入“網際網路+”領域,可以肯定,帶來的熱潮式背後,有可能是許多大學生、創業者浪費時間與精力,碰墻風險將大範圍的出現。

  從市場經濟國家的發展來看,市場應遵循優勝劣汰、自由競爭法則,這些是能夠實現優質創業公司脫穎而出的法則。比如,在蘋果、微軟、FACEBOOK等公司的強勢崛起的同時,有更多創業失敗的企業同時存在。能夠上資本市場或股權融資的成功與否,應讓市場來進行檢驗,資本市場應該是發展、退市、淘汰並存的。從這點看,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所形成的“網際網路+”概念炒作主戰場——創業板,實際上並無嚴格意義的優勝劣汰機制,退市制度的不完善、投機炒作的成份推波助瀾等使得市場機制相對為弱,一大批“網際網路+”概念股的市盈率高達數百倍甚至虧損。在這種“網際網路+”熱潮中,股權暴富、泡沫股機會大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在社會經濟層面,股價的“大躍進”帶動的是股權投資市場、政府相關部門的投資衝動,仿佛是“網際網路+”能夠解決任何問題,“網際網路+”就是暴富。

  從歷史來看,網路科技股在2000年的美國市場崩跌,實際上就有“大躍進”式推動的背景。當時網路公司註冊飛漲,而炒作後的泡沫破裂導致的投資者虧損可以説許多是血本無歸。從當前中國社會來看,引導社會個人創業是政府的一個戰略性工作,這從某種方面是政府職能的一個體現,但卻應該讓投資者充分認識“網際網路+”並不能實現百分之百成功,風險也是巨大的。

  研究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來看,實際上“網際網路+”並不適合某些傳統産業,而能夠實現較快接觸的行業領域也存在規模、人員、品牌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如果硬要創業實現“網際網路+”往往可能取得一個事倍功半的效果,有些還成為某些上市公司迎合炒作,推高股價的一個因素。比如某傳統産業公司本來是行業內較好的公司,其不僅在其領域內大幅度觸網,同時將網路金融引入其中,股價大漲,但其對實體經營並無大的提升,反而出現主營業績大幅度下降,網路投資虧損,而股價經過題材式的炒作,市盈率高達1000多倍。

  對於此,筆者認為,政府作為政策的推動者,要提示其隱含的投資風險,而投資者更要防範“網際網路+”泡沫的社會化擴散。“網際網路+”並不會解決所有問題,能夠帶給投資者較好回報的也不會僅出自“網際網路+”類公司之中,其發展趨勢是一個方向。面對“網際網路+”概念的股權投資熱潮、市場上形成的泡沫化風險需要投資者謹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