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色清明寄相思

  • 發佈時間:2015-04-03 03:32:3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彭瑤

  清明節前,一場透徹的春雨給久旱的北京帶來了難得的濕潤清新。霧都吹散了,花都開好了,處處是新新的綠芽,天空朗潤明媚,滿滿都是春天的氣息。

  清明掃墓,祭祀先祖,感念人生,這是中國綿延兩千多年的傳統,代代相傳,溫情溫馨。在今春薄薄的霧靄中,人們像往常一樣,來到墓園祭奠親人。然而,與往年鳴放鞭炮和焚燒紙錢的傳統方式不同,越來越多的人們正自覺選擇節儉低碳的綠色祭祀。獻一束鮮花,捧一杯熱茶,植一棵綠樹,折一張祈福卡,再輕輕對逝去的親人説一説心裏話,恰如春風撲面,清新自然。

  祭祀方式悄然改變的背後,是人們觀念的更新。燃放鞭炮和焚燒紙錢不僅污染環境,增加環衛工人的負擔,還有引發火災的危險,其帶來的喧鬧和煙塵對逝去親人安息的靈魂又何嘗不是一種驚擾?《歲時百問》有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用環保的形式表達追憶,以節儉的方式寄託哀思,不燒紙錢讓空氣更潔凈,不放鞭炮讓大地更安寧,這真正契合了清明節莊重寧靜、明朗雅潔的精神氣質。

  有人説沒了鞭炮聲聲和紙煙嫋嫋,就少了清明節“傳統的味道”。要知道,傳統文化要得到傳承發展,創新同樣不可或缺。當下,低碳環保已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標誌和人們的廣泛共識,隨著資訊化時代的到來,網路祭掃也正成為年輕人的新風尚。只有適應時代新要求、注入文明新元素,傳統清明文化才能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從而被賦予持久而嶄新的生命力。

  而清明節真正的價值是超越祭奠形式的,它讓我們在對逝去生命的追憶中更深切地懂得感恩和珍惜,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偉大和人生的意義。當代社會,家庭小了,故鄉遠了,父母已成為子女思鄉夢裏的一道既模糊又深刻的風景。如果親人已逝,讓我們把他們的優秀品德發揚光大,不要丟失先輩們代代傳承下來的精神血脈;如果親人健在,讓我們加倍的珍惜和善待他們,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傷成為終身遺憾;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過好自己的人生,不要沉湎于失去親人的哀痛無法自拔,畢竟,清明節本就是一個滿含希望和生機的時節啊,陽光之下、青草之上,生者昂揚的生活姿態,當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