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發展:面對“緊箍咒” 要念好“轉”字訣
- 發佈時間:2015-04-02 08: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面對價格倒挂、生産成本不斷上升、“黃箱”上限效應對補貼優化形成挑戰、生態環境亮起了紅燈這四大“緊箍咒”,必須念好“轉”字訣。今後要提高農業競爭力,必須去“粗放”取“集約”,重産量還要重效益,在農業投入創新、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三方面尋找突破
眼下,新常態下的“三農”發展成為輿論熱點,其中,由國內外農産品價格倒挂引起的我國農業産業安全話題最受關注。當前,我國農業産業安全面臨著“天花板”、“地板”、“黃箱”和“紅燈”四重效應,這猶如四重“緊箍咒”,時刻提醒著人們思考人口大國的農業轉型之路。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成為必須破解的課題。
價格倒挂對我國農業影響加深,形成了“天花板”效應。近10年來,小麥、食糖、棉花等農産品的國內外價格開始倒挂。目前,糧棉油糖肉奶等主要農産品呈現全面倒挂態勢,我國僅在水産品和水果等方面保持産業優勢。國內外價差擴大形成“堰塞湖”,導致主要農産品進口激增。
國內農業生産成本不斷上升,構成了“地板”效應。由於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農業人工成本年均增幅達8%至9%。此外,農資成本、土地流轉等費用上漲過快,帶動農業生産成本逐年上漲。目前,農民通過糧食生産經營增收難度較大,僅用政策手段調動農民種地積極性的難度也增大。
“黃箱”上限效應對補貼優化形成了挑戰。看似矛盾的是,我國對部分農産品的補貼已經接近WTO“黃箱”補貼上限,但我國農業支援保護措施總體仍顯不足。因“黃箱”補貼會扭曲價格,國際上對其有嚴格約束。我國加入WTO時承諾,“黃箱”補貼不超過農業總産值的8.5%。而國內農業補貼佔農民收入的比例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補貼的精準性和效率也有待提高。
生態環境亮起了紅燈,以往不注重環境效益的生産方式難以為繼。飛速增長的農業産出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過於“霸道”,生態環境的“信用卡”正被超速透支。以化肥為例,目前化肥年使用量已達5900萬噸,僅有約30%被作物吸收,其他都進入了土壤、水體等生態系統。
對四大“緊箍咒”,我們無須悲觀。你有“緊箍咒”,我有“轉”字訣。我國已有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奪取農業連年豐收的經驗,今後要提高農業競爭力,必須去“粗放”取“集約”,重産量還要重效益,要在農業投入創新、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三方面尋找突破。
要創新農業投入方式。完善財政支農長效機制,探索“普惠制”與“特惠制”相結合的財政支農政策,使真正從事農業生産的經營主體得到更多補貼。逐步擴大“綠箱”支援政策,調整改進“黃箱”支援政策。要強化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耕地品質,同時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培養出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
要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新一輪調整農業結構並不是少種幾畝糧、多種幾畝菜的問題,而是要樹立大食物、大市場、多功能的理念,科學確定主要農産品自給水準,合理安排産業發展優先序,為農業發展拓展更大的空間。有限的農業資源要生産國內最必需且能增加農民收入的品種。運用有效手段把握進口時機和節奏,確保進口規模適度適當。
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伴隨著我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準不斷提高,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面臨著有利條件和機遇。從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經驗看,經營規模通常隨著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而擴大。今後要繼續引導農民走向聯合與合作,引導土地向效益高的新型主體集中,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