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融遭遇網際網路+ 陣痛中重置發展坐標謀求變形
- 發佈時間:2015-04-01 19:1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寧波4月1日電 (見習記者 李佳赟)“網際網路、雲技術給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塑造了新的生活形態,但同時,也使得未完全做好準備的傳統金融業一時間手足無措。”4月1日,浙江省寧波市金融辦副主任王勉在由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金融中心主辦的第一屆金融協同創新沙龍上如是説。
面對“網際網路+”風起,“金融江湖”競爭日趨白熱的現狀,多位金融“智庫”從金融前沿領域入手,討論中國金融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拷問金融業的未來方向,重新設定發展坐標係,謀求傳統金融業在“陣痛”中的變形之路。
網際網路時代的“風口”
迷茫吹起變革思考
人類進入新技術加速和爆髮式增長的階段,生活方式、經濟活動、社會結構等正在發生超乎想像的深刻變化,傳統金融業在在網際網路的勁風吹動下,並不能獨善其身。
王勉對於過年期間瘋狂的“搶紅包大戰”仍記憶猶新,他認為,智慧終端因其普惠特性盡顯親民特色,而傳統金融卻仍被人工、物流網點等紛雜成本所困,過去的傳統優勢或將成為累贅的包袱,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正不斷被“後臺化”和“邊緣化”。
“網際網路技術在解決效率等方面要比傳統金融靈敏得多,依靠大數據、搜索引擎和人工智慧可有效地解決資訊不對稱等問題,但這也對傳統金融業的風險管理帶來了改變,未來,通過技術突破,原本粗糙的風險測算將得到精準提升,風險控制的原理也將隨之發生變化。”王勉舉例表示,著名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借助基因測序,有效地進行了癌症干預,“若風險的前世今生能夠提前預知,傳統金融機構安身立命的基礎將會被打上一個問號。”
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鄭聯盛稱,網際網路金融雖然來勢洶洶,但它並未擺脫金融本質特徵,且從國際經驗上看,網際網路金融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金融生態體系,未對傳統金融體系産生顛覆性衝擊,反而促進了金融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創新。
“就目前而言,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網際網路金融史更多回歸於對傳統金融體系的補充上,更多回歸至對現有信用體系的彌補上和對實體經濟的服務上。”鄭聯盛認為,網際網路金融是傳統金融業態的補充者,而非市場上具有顛覆力量的攪局者。
重置發展坐標
融合成突圍之術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會上表示,網際網路金融兼具“金融基因”和“網際網路基因”,無論是網際網路企業還是金融機構,都應借助網際網路資訊技術來走向深度融合。
面對金融“新常態”,王勉相信,簡單的排斥和打壓新變化並非良劑,開放和與時俱進的姿態才是傳統金融業所應展現的“應對之道”。
“我們經歷的是非線性、非週期性的變化,需要重新設定坐標係,引入代際思維。”王勉認為,傳統金融業應保持敏感與敏銳度,基於新技術的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將遠端的技術應用到最近的項目中,掌握主動、順勢突圍。
“在網際網路時代,應培育專業致勝文化,培養複合型人才,並從差價模式轉型到服務模式,建立全新主動的機制,將原本立足於過程和事後管理的模式轉變為事先安排和對衝,從而進行主動、高效的風險管控。”王勉表示。
而鄭聯盛認為,由於網際網路金融處於初級階段,法律法規都處於缺失狀態,隨著行業的發展,監管層應針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特點,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引導、鼓勵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監測、控制行業風險。
“金融監管應具有包容性和有效性融合,建立較為完善的網際網路金融監管和發展框架,在強化功能監管理念的同時,加強監管協調、防範混業經營趨勢與分業監管模式的制度性錯配,防範潛在的系統性風險。”鄭聯盛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