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種地”正在破題
- 發佈時間:2015-04-01 05:46:0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過各方持續努力,以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為特徵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正在快速推進,新型職業農民開始大量涌現。雖然整體上數量還不佔優,但他們在農業經營中發揮的作用和影響日漸突出,尤其是以他們為主體成立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已經構成我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基本格局。這一格局的形成,表明現代農業正在快速推進。
春爭日,夏爭時,開春第一場“重頭戲”春耕正自南向北火熱推進。與往年相同的是,搶抓農時始終是種糧人腳下不變的節奏;與往年不同的是,田野上的春耕人正越來越多地從老農民轉變為更自信、更年輕的新農民。
新農民的加快成長,改寫著我國傳統農耕格局,也標誌著近年來大力推進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開始逐步形成,令人擔憂的“誰來種地”難題正在加緊破解。
新農民既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
隨著種地形勢逐漸變好,本土能人逐漸加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行列,成為新農民主力軍
新農民都是哪些人?在湖南瀏陽市永安鎮坪頭村,53歲的陳根花是個老農民,一輩子種地。但他説自己也是新農民。陳根花是個老農機手,去年他租了村民的180畝農田耕種,今年又租了120畝,成為村裏第一種植大戶。“怎麼看我都是新農民了。”他説。
像陳根花這種“機手+農民”的新農民,屬於本土能人。在鄉村,本土能人大多擁有一技之長,或者在鄉鎮、村委會任過職,能力強、有眼光、會掙錢。隨著農業扶持政策不斷加強和種地形勢逐漸變好,本土能人逐漸加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行列,成為新農民主力軍,並在各自領域大顯身手。與陳根花毗鄰的種植大戶曹修叨曾是有名的農機手,現在他的家庭農場有800多畝地。安徽天長市二墩村的華福昌當過村委會主任,2009年成立桑泊湖稻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00多畝。
新農民的另一主體是回鄉能人。回鄉能人大多務過工、經過商,甚至辦過廠,他們在政策影響和效益驅動下返鄉,搞規模化種養或者農産品加工。由於懂市場、會經營、有膽量,回鄉能人帶來了新的經營理念和技術手段。江西省安義縣西路村種植大戶淩繼河,2009年回村看到很多土地租不出去,決定不再外出,專心做農民。現在他的種植合作社總共流轉耕地1.8萬畝。山東肥城市高新區東華農場董事長劉東華也一樣,2007年放棄做生意回家種地,如今他的農場規模達到1500多畝,忙得不亦樂乎。
與能人們大多是老面孔相比,新農民的另一個群體則是真正的新面孔。他們年輕、閱歷淺,但有知識、有勇氣,是正在成長的新型職業農民。江蘇省洪澤縣兆豐植保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志慧2007年大學畢業後當村官,後來留在了農村,現在她的合作社成員有120多人,服務農田近2萬畝。四川農大研究生張超今年30歲,4年前在仁壽縣珠嘉鄉承包200畝地搞栽培試驗,他的試驗田産量比周邊高,很受農民喜歡。湖北宜都市松木坪糧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曾凡貴直接讓兩個兒子做接班人,一個管種地,一個搞管理,全家都是新農民。
“老農民”正不斷退出,新老並存將有較長過程
依靠適度規模,新農民正在化解“怎樣種地”、“誰來種地”的矛盾。在新技術幫助下,對老農民來説,種地不再是苦活累活
新農民快速壯大,意味著老農民逐漸退出。不過,老農民的退出情況各不相同。江西省南昌縣朱坊村村民朱杏仁今年52歲,家裏有5畝承包地。過去他外出打工,愛人在家種地。2012年,他主動把地租出去,夫妻都打工。朱杏仁是當前比較典型的老農民。這類老農民年紀還不很大,一直是職業打工族,進城安家的可能性很小,可回村種地的意願和能力也沒有,因此主動把地租出去,一來有份收入,二來為晚年留條後路。
除了職業打工族,兼業農民大多也主動將承包地流轉出去。他們平時就近打打工,農忙時回家忙幾天。但隨著時間推移,選擇流轉土地的人越來越多。安徽省宿州市灰古鎮付湖村的季昌峰,家裏有10畝地,平時由愛人和老人種,忙時他幫忙。2012年他把地租給了當地合作社,每畝租金是900斤小麥。在他們村,村民的農田差不多都租出去了。
另一些主動將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有的舉家進城,有的年老隨子女生活,有的條件改善已不需種地,還有的不願種地。不過,整體上留守耕地的農民依然是多數。由於農機的普遍使用和農業社會服務的擴展,農民們種地不再需要勤爬苦做,變得更加輕鬆。在農業大省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當地幹部説,流轉土地面積能佔到承包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多,其他省區基本如此,“自耕農”還是大頭。
“自耕農”情況千差萬別。一些經濟效益較好的農業區,種地收入較高,農民願意守著自己的承包地。山東金鄉種植大蒜效益好,農戶絕大多數願意自己種地。湖北宜都紅花套鎮種植柑橘效益不錯,儘管橘農大多50歲以上,他們還是樂此不疲。即便在山東、安徽、湖北等糧食産區,自種農戶也不在少數。山東肥城市湖屯鎮大戶賈維濤告訴記者,想租地的大戶很多,但願意自種的村民更多。此外,有的農戶缺少技術,除了打零工,就靠種地增加收入;有的農戶靠承包地供給全家糧食蔬菜;有的農戶把種地當做了一種生活方式。
這種新農民與老農民並存的狀況構成了我國農業生産的基本格局。依靠適度規模和新技術,新農民正在化解“怎樣種地”、“誰來種地”的矛盾。在新技術的幫助下,對老農民來説,種地不再是苦活累活。四川省廣漢市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廖興華説,多數耕地會逐漸向“新型職業農民”流轉,但新老農民並存將有較長過程。
“接班人”能否大量出現,取決於種地效益等因素
決定“農二代”是否接班的因素有很多,但首要因素是種地效益。農業環境也影響著“新農人”進入的快慢與多少
在安徽懷遠縣徐圩鄉,50歲的尚躍是全縣最大的農場主,領辦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了1萬多畝土地,村民都跟著他種地。尚躍的大兒子正在讀研究生,小兒子大專畢業後就跟著他種地,如今對電腦、農機樣樣在行。“再過幾年可以完全交班了。”尚躍説。
在農村,像尚躍這樣的父子搭檔已很普遍。多數專業大戶都選擇了讓兒子“子承父業”,一些大戶甚至專門讓孩子先去企業學習現代管理。安徽天長市的華福昌,兒子一直在工廠上班,現在,老華準備讓他回來做農場主了。在新型職業農民中,以能人為主的老面孔佔有重要位置,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化解著今天“誰來種地”的難題,而“農二代”的回歸,將繼續化解甚至徹底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決定“農二代”是否接班的因素有很多,但首要因素是種地效益。一些普通農戶説,“農二代”跳出“農門”,種地賺不到錢是最主要原因。但一個規模種植戶,即使以200畝的規模計算,一年收入也不低於10萬元。“這樣的‘農門’,年輕人都願意回來。”湖南瀏陽市永和村烤煙合作社理事長劉福瑞説得更直接,“農業不存在有沒有人幹的問題,只有掙錢不掙錢的問題,效益好,碩士、博士都會來。”
種地效益不僅吸引了“農二代”,也吸引了更多新人加入。湖北宜都市共發合作社理事長尤強大學畢業後有機會當公務員,但他喜歡務農,老理事長見他有能力,提前把位置讓給了他。一位網路研究專家説,現在以“三農+網際網路”進入農村的“新農人”至少超過百萬。
除了經濟效益,農業環境也影響著“新農人”進入的快慢與多少。江西安義縣曹村黨支部書記熊默祥説,現在種地就怕耕地不平、水路不通,只要基礎條件好了,機械化、資訊化的手段能用上,種地輕鬆了,就有人來種地。曹村前幾年引進了一個種植大戶,但後來大戶發現耕地只是表面平整,下面高低不一,機器使不上勁,不租了。湖南瀏陽市水山村村民文正元租過地,但苦於耕地不平,退回去了。“沒有農業基礎條件的根本改善,就沒有大戶,更別説自己的孩子接班。”他很感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