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生態安葬 觀念服務都要跟上
- 發佈時間:2015-04-01 05:46:1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清明將至,各地陸續迎來祭掃高峰。近年來,各地節地安葬方式得到政府資金補貼,文明祭掃、生態安葬逐漸在社會上形成共識。不過,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近日發佈的《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4-2015)》指出,在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的過程中,政府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制定全面系統的殯葬事業生態發展規劃及相應的激勵機制。
不立墓碑、不留墳頭,將離去親人的骨灰放入挖好的樹坑,植上一棵樹,“以樹代墓”,親人在掃墓時為樹木澆水、培土以寄託哀思。3月28日上午,鄭州市上百名市民,手捧鮮花和親人的骨灰盒,佩戴著黃絲帶,參加了鄭州市第八次集體“樹葬”。他們讓親人的骨灰回歸大地,與綠樹相伴。
安棲樹林間,長眠花叢裏,融入江水中……節地生態葬,被認為是實現殯葬事業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生態發展的重要舉措。民政部提出,爭取到2020年,骨灰存放、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比例達到40%以上,公墓墓位超標硬化現象得到遏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在深化殯葬改革中,加強對火葬區節地生態處理骨灰、土葬改革區規範集約安葬遺體以及實行生態安葬獎補等激勵政策情況的量化考核,積極探索節地生態安葬的激勵引導機制。黑龍江、浙江、安徽等地部分市縣出臺了對選擇樹葬、花葬、骨灰深埋等節地生態葬式的獎補辦法。
值得注意的是,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近日發佈的這份報告指出,一方面,多數市區消費者認為公墓消費過高;另一方面,生態節地葬受到冷落。
北京工業大學文化産業與文化創意研究所王國華教授認為,在自然死亡率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人口基數增大會引起城市人口自然死亡數量的增加,導致部分城市因制定限制殯葬用地的政策而出現墓地緊缺,加上部分城市對於公共資源過度商業化開發,引發對殯葬行業的種種詬病,如殯葬壟斷、殯葬暴利、“死不起”等問題。
記者採訪時了解到,今年清明節前,全國各地普遍組織開展了以“文明祭掃、生態安葬”為主題的公益祭奠活動。不過,雖然消費者對“生態葬”普遍了解認可,但生態葬進一步的推廣仍有不少困難。究其原因,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員曾寒柳認為,傳統的“入土為安”喪葬觀念和“孝”文化的影響依然較深,且生態節地葬實行不長,環境、服務和配套設施還不盡完善。
節地生態葬應如何進一步推廣?北京殯葬協會副會長裴春悅指出,節地生態葬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節地,二是生態。節地生態不僅體現在安葬設施的節地、公墓環境的綠色生態,還應延伸為對於整體環境的再開發、再塑造,以及公墓生命教育、文化傳承功能的拓展。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長李伯森認為,許多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受政府財力限制,對殯葬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缺乏規劃、投入不足,殯葬服務設施陳舊、設備落後,公益性安葬設施匱乏,無法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殯葬訴求。改變這一狀況,國家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同時積極探索多元的投融資機制。
王國華表示,應從創新殯葬模式、轉變殯葬觀念的角度入手,從建設全新的現代城市公墓體系出發,將傳統的墓碑安葬模式創新為“人文紀念公園模式”。由人文紀念公園的管理者提供最具人文情懷的現代葬禮儀式,使得逝者得到最大化的尊重與祭奠。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