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30年新增殯儀館僅235個 殯葬事業改革需頂層設計

  • 發佈時間:2015-03-25 17:2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韓秉志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5日訊 (記者 韓秉志)今天,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發佈《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4~2015)》(下稱《報告》)。《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殯葬事業發展有“喜”有“憂”。“喜”的是,各地進一步加強基本殯葬服務救助保障,惠民殯葬政策逐步落實到位,發揮了基本殯葬救助的“兜底”作用。“憂”的是,殯葬服務設施投資仍顯不足,限制了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需要強化頂層設計來深化殯葬改革。

  喜:惠民殯葬補貼和救助標準有提高

  基本殯葬救助發揮“兜底”作用

  《報告》主編、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長李伯森指出,自《民政部關於全面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的指導意見》發佈實施以來,各地進一步加強基本殯葬服務救助保障,在普遍實施減免或補貼困難群眾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基礎上,不斷在惠民殯葬政策增項、擴面、提標上下功夫,實施範圍逐步從困難群眾向戶籍居民乃至常住人口擴展,基本實現了保基本、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發揮了基本殯葬救助的“兜底”作用。

  《報告》指出,惠民殯葬政策範圍逐步擴大。2014年,全國已有30個省級行政區(除西藏外)實施了惠民殯葬政策,保障了城鄉五保對象、低保對象等困難群體和優撫對象的基本殯葬服務救助需求。各地在深化殯葬改革中,加強對火葬區節地生態處理骨灰、土葬改革區規範集約安葬遺體以及實行生態安葬獎補等激勵政策情況的量化考核,指導推動強化基本服務保障和改革激勵引導,積極探索節地生態安葬的激勵引導機制。

  各地惠民殯葬補貼或救助標準呈逐年提高趨勢。其中,每戶殯葬補貼或救助從以前300元、800元,提高到現在的1000元、1500元、1800元、5000元不等。北京、天津、遼寧、上海以及廣州、南京、寧波等地實施了骨灰撒海補貼政策,其中北京、上海不斷提高補貼標準,每份骨灰補貼最高標準達到4000元,2014年兩地骨灰撒海量分別比2013年同期增長41.7%和60%;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對選擇生態、綠色、節地葬的所有戶籍人口,除補貼殯葬基本服務費用外,每份骨灰再補貼2500元。

  此外,服務項目也在逐年增加。在實行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減免政策的省級行政區,從以前的遺體接運、遺體火化、遺體冷藏3項費用逐漸擴展到4-6項,各地新增了一系列不同的免費服務項目。

  憂:殯葬服務設施投資不足

  “治喪難”“墓地貴”等問題急需解決

  在殯葬政策創制繼續強化,殯葬綜合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殯葬事業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墓地價格虛高造成群眾安葬負擔重等問題,已成為目前我國殯葬事業的熱點和難點。

  “2013年,地方政府對殯葬基本建設投資為30億元左右,不僅低於民政領域的其他專項投資,更低於在公共衛生、文化、教育、殘疾人事業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雖然與2012年相比,2013年投資額有增長,但相對於全國殯葬公共服務機構結構數量和服務對象人數來説,仍然是杯水車薪。”李伯森舉例説。

  《報告》指出,我國殯葬服務在硬體上承受著巨大壓力。2014年,我國預計死亡人口超過1000萬,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預計2025年到2030年前後,這個數字會在2000萬左右。然而,目前我國的殯葬設施存在嚴重老化和超負荷運作。以殯儀館佈局為例,2013年,我國殯儀館數量1784個,僅比1984年的1549個增加了235個,年均新增不到8個,比目前我國2800個縣級行政區縣均1個還差1016個,火葬區群眾“治喪難”問題矛盾突出。

  李伯森指出,除此之外,殯葬事業專項規劃的相關內容落實不到位,許多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受政府財力限制,對殯葬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缺乏規劃、投入不足,殯葬服務設施陳舊、設備落後,公益性安葬設施匱乏,無法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殯葬訴求。為改變這一狀況,他建議國家加大財政投入,同時積極探索多元的投融資機制。

  公墓消費逐漸成為壓在居民心口的“不能承受之重”。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員曾寒柳撰文指出,北京市區居民中等殯葬消費的公墓消費佔整個殯葬消費的87.5%。其中,墓價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包括土地資源稀缺、土地價格過高、公墓需求不減等。

  曾寒柳認為,近年來,國家推行的生態節地葬價格不高,但選擇的居民卻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傳統“入土為安”喪葬觀念和“孝”文化對民眾影響依然較深;另一方面,生態節地葬實行不長,環境、服務和配套設施還不盡完善。她建議適量新增公墓,科學、合理規劃現有公墓,以新建生態節地葬方式為主,新建小型墓為輔,堅決杜絕超大墓和豪華墓的存在。同時,可對節地生態葬式建設項目和採用此葬式的民眾實行政府額外補貼,引導公墓建設向生態化方向發展,最終達到民眾自覺自願選擇文明安葬的狀態。

  盼:殯葬改革需強化頂層設計

  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積極作用

  《報告》指出,長期以來,我國殯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常態化,除國家對殯葬公共産品投資長期短缺外,重要的是政府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殯葬投融資運營機制,沒有充分發揮好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的積極作用。

  李伯森認為,當前的殯葬改革已面臨新的瓶頸,只有正視殯葬改革中存在的關鍵問題,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以更大的決心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探索殯葬改革新途徑,才能推動殯葬改革深入發展。

  2014年11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60號),明確提出了在國家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強薄弱環節建設,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李伯森看來,這為加快殯葬服務設施建設提供了難得機遇。

  “解決我國殯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常態化問題,應積極探索殯葬領域的投融資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李伯森認為,一是探索殯葬服務公立機構分類改革和改制。打破殯葬行業壟斷和市場壁壘,適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殯葬服務機構改革,為社會資本進入創造條件;二是探索社會資本對殯葬事業投資方式。可探索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租賃等途徑,採取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適度參與殯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三是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發揮價格杠桿作用。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社會承受能力的原則,探索完善殯葬公共服務機構的價格管理政策,價格調整不到位時,地方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財政性資金,對公立殯葬服務機構進行合理補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