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由“黑”向“白”的轉變

  • 發佈時間:2015-03-31 01:00: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驅車去往山西長治市郊區西白兔鄉霍家溝村的路上,記者發現一輛輛挂著河北、江蘇等地車牌的危化品車輛緩慢行駛,原來都是到霍家溝村拉PVC、水合肼、無水乙醇等化工産品,往日排成長龍的拉煤車已不見蹤影。霍家溝村的煤礦已停辦多年。

  霍家溝全村191戶,764口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僅靠糧食生産,村集體經濟無積累,村民就業無門路,家庭收入無保障,是一個典型的“三無”村。九十年代初,在外經商的霍松勤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帶領村民辦起一座年産3萬噸的小煤礦,解決了集體經濟和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霍家溝村經濟開始起步。

  霍松勤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辦企業也一樣,要時刻繃緊“危機意識”這根弦。在解決貧困問題的同時,他提出了煤採完了怎麼辦的問題?1993年,霍家溝村突破傳統單純採煤的發展思維,開始了由地下向地上發展的第一次轉型,在長治郊區率先開工70型機焦,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産、當年達效。當時煤炭市場價格為50元/噸,而焦炭價格為300元/噸,通過資源的簡單加工就可增值6倍。

  在自家360多平方米麵積的歐式別墅裏,年近六旬的村民李小平説,掙錢不易,分錢更難。看著周邊採煤村年底分錢的熱鬧場面,一些村民坐不住了,提出分錢的要求。如果當時把錢都分了,霍家溝村就和其他採煤村一樣陷入困境,還有今天嗎?

  霍松勤認為,辦焦化僅僅完成了初步積累,還屬於粗放型。像焦化産生的廢氣、煤泥等廢棄物,既污染了環境,又沒有得到增值和利用。如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1997年,霍家溝村開始興建電石廠,使焦化廠的焦粒得到就地消化;1999年又籌資興建了自備電廠,使焦化廠産生的廢氣、煤矸石等廢棄物得到綜合利用,實現了把煤吃幹榨盡、變廢為寶的第二次轉型。

  面對嚴重的産能過剩,“煤-焦-鐵”的發展思路陷入困境,霍家溝村開始第三次轉型,提出了“煤-電-化工”發展思路,由黑色産業向白色産業轉型。2003年至2008年,先後建成了年産32萬噸PVC項目,化工廠的電石作為PVC項目的主要原料,得到了就地消化,自備電廠提供了電力保障。

  近年來,傳統化工行業原材料價格上漲,産能過剩,導致行業惡性競爭、産品價格跌落,虧損企業明顯增多。霍松勤説,如果不儘快改變過去那種“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品質、低效益”的粗放發展方式,即使生産總值躍居行業第一、甚至全國第一,沒有效益又有何益?霍家溝村開始第四次轉型,由傳統化工向精細化工、生物化工産業發展。截至目前,已建成投産年産1.5萬噸酮法水合肼、年産150噸吡蚜酮和年産3萬噸無水乙醇的三個精細化工項目,電石渣漿處理、脫鹽處理等兩個節能環保項目。

  記者在霍家溝村看到,140多棟歐式別墅點綴在綠樹叢中,附近的電廠、化工廠裏空氣清新,窗明几淨。酮法水合肼廠與河北大學合作,自主研發,實現全自動化生産,年銷售收入近億元。全廠僅有員工40余人,實行3班倒工作制;工人通過電腦操作遠端監控生産。2014年,霍家溝村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村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3萬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