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所有“新政”導引樓市恢復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3-30 07:3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敬偉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報,央行正在測評房貸政策,或將下調二套房首付比例。在降息、降準背景下,各大商業銀行對該政策持支援態度。不僅如此。加上此前的公積金房貸降低首付比例,以及3月27日國土部、住建部聯合發文強調要有供、有限,合理安排住房和其用地供應規模;要優化住房供應套型,促進用地結構調整;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並加強監督管理等等,樓市所有“新政”或者説“惠政”正逐個落地。

  那麼,樓市所有“新政”或者説“惠政”到底是“救市”還是“救急”?“救市”是個敏感的詞,去年,各城各地和地産商們都翹首企盼,巴望中央出臺“救市”之策。但是,一番苦等迎來的是政策面的靜默和市場面的蕭條。無奈之下,各城各地悄然開始放棄地方限購政策,商業銀行限貸、公積金房貸首套房門檻降低也漸趨鬆動。這波由地方政府啟動和倒逼的樓市“新政”聯動,看似權力主導,實際上是市場主導下的政策鬆綁。

  讓樓市回歸市場常態,實質上就是排除人為干擾,讓樓市跟上市場節拍,這輪樓市“新政”似乎實現了上下和諧共振。但不得不説,各地放鬆限購的市場理由,是基於樓市的尷尬處境。從每月70城的樓市數據看,幾乎所有的二三線城市,都面臨著樓市不景氣引發的連鎖效應。樓市存量難以消化和樓價遲滯而跌,還只是表面現象,地方政府最大的擔憂,是土地財政因此猛跌,導致已經開工的各項工程“爛尾”;地産商也可能因此資金鏈斷裂而跑路,引發銀行爛賬和引發新的社會矛盾。更要者,2014年是深改元年,經濟新常態強化了對地方政府政績思維的矯正和燒錢買增長慣性的遏制,紊亂的地方融資平臺被清理了,地方債的責任定向追究也強化了。

  過去兩年,是中央強行戒斷地方政府對樓市依賴,這是擠壓樓市泡沫的應有之舉。但是,另一方面,促使樓市回歸市場常態,絕非要讓樓市隨市沉淪,更不是讓前些年樓市宏觀調控的成果付之東流。因而,考慮到現在各地的樓市境況,所有樓市利好政策,不是“救市”而在某種程度上實際是“救急”。

  同樣是“救”,差別迥異。如果是“救市”,那就等於是對泡沫樓市的認可,也是對各地樓市刺激經濟不可持續的政績思維的肯定,這當然是背離當下經濟新常態的宏觀邏輯的。而“救急”則完全不同,紊亂樓市長期積累的矛盾需要消化,而且這些矛盾很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土地財政所形成的。不當的政策後果,丟給市場只會製造市場混亂,消弭市場信心。正因如此,過去兩年人們對樓市一直持觀望態度。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説,政策適當適時入手,給樓市一些信心,消化一些存量,這是當下各級政府的應盡之責。

  明晰“救市”與“救急”,就不至於錯解當下的所有樓市“新政”,更不能對其抱以不應有的幻想。

  首先,所有樓市“新政”會釋放社會剛需——首套房的安居訴求和二套房的改善訴求。公積金房貸降低門檻和首付比例,在能滿足這兩種剛需,而絕非放水投機,虛熱樓市。

  其次,所有樓市“新政”要點在於消化存量,盤活在建樓盤,避免“鬼城”和爛尾風險。不久前,港媒發佈內地鬼城分佈圖,雖然不免誇大其詞,但各地的確存在樓市無度建設而導致的新城“黑燈”現象。至於存量,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6.22億平方米,比2013年末增加1.29億平方米。若按每套100平方米計算,全國待售商品房至少有約600萬套。“鬼城”也好,存量也罷,空置的住房豈止是浪費,更牽涉地方債、地産商破産和蔓延至金融系統的連鎖風險。雖然所有樓市“新政”並不能直接消化存量,但能逐漸恢復市場信心。

  其三,所有樓市“新政”突出保障性住房的調節作用。在確保定量建設的同時,適當購買現有存量商品房以充實保障房。

  為促使樓市由亂而治,再到市場化的健康發展,政策工具的應用應謹慎節制。因而,樓市所有“新政”須全力防止重蹈既往權力主導型的覆轍。所以,輿論也好,地産商也罷,千萬別再以“救市論”誤導市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