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胡潤藝術榜抹亮嶺南行情

  • 發佈時間:2015-03-30 06:31:49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南方收藏眼

  日前出爐的2015年胡潤藝術榜成為抹亮嶺南行情的精彩一筆。

  在全國上榜藝術家連續3年作品總成交額下滑的趨勢下,今年上榜的11位廣東籍書畫家卻表現出了與全國整體全然不同的逆勢上揚行情。

  8年前,胡潤研究院開始根據上一年的拍賣行情數據製作藝術榜,對國內的在世藝術家市場表現進行排名。這份榜單一路惹來不少爭議,卻成為業界觀測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扇窗口。

  在業界看來,這份榜單眼映的只是市場一隅,而且有虛有實,不能作為書畫投資者決策的主要參考依據。就嶺南而言,市場認可的書畫家遠遠不止榜單所列的11位。初入行的收藏者千萬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業界指出,中青代藝術家作品將成專業藏家未來佈局重點,但也要注意防範投資風險。

  ●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市場

  嶺南藝術家逆勢而起

  前不久,“胡潤藝術榜”的出爐再次成為收藏界熱議的焦點話題。今年,從榜單透露出來的市場形勢將更為嚴竣:在世藝術家上榜藝術家拍品成交額普遍下滑,且上榜藝術家總成交額呈現連續3年下滑的趨勢。根據統計,今年100位上榜藝術家的作品2014年的總成交額為67億元,相比2014年的72億元,下降7%,比2012年的最高峰下降近三成。此外,今年僅有18位過億成交額藝術家,較去年20位相差2位。

  不過,南方日報記者發現,與去年相比,今年上榜的11位廣東籍書畫家,不僅有8位排名大幅向前,而且大部分作品的總成交額也有所提高,與全國整縮量抑價的整體行情大為不同。

  中國書畫板塊,以實際排名為序,今年登榜的廣東籍藝術家分別是黃建南、方楚雄、林墉、楊之光、周彥生、饒宗頤、陳永鏘、方向、李勁堃、許欽松、林豐俗。其中,方楚雄、陳永鏘和方向三位藝術家的作品成交最為奪目。以工筆花鳥著稱嶺南的方楚雄去年拍賣總成額達到1.27億元,比上年增加了3000多萬,成為全國18位過億成交額藝術家之中的一位,其榜上排名也比去年前進了9位,在100位上榜藝術家當中升至第14位。若加上黃建南,廣東今年有2位藝術家的作品總成交額在去年破億元。陳永鏘和方向去年成交額分別為5187萬和5162萬,與上一年相比均有超過2000萬的增量,因而,陳永鏘今年榜上排名大進26名,而升至第40位,而方向則大進30位,升至第42位。

  收藏界較為熟悉的藝術家當中,今年榜上排名上升的除了方楚雄、陳永鏘和方向外,還有林墉、周彥生、饒宗頤和李勁堃,其中周彥生和李勁堃在總成交額和排名方面均有提升,前者以6763萬元的總成交額前進了7名,升至第29位,後者以3645萬元的總成交額前進了21名,升至第58位。去年,林墉、饒宗頤、許欽松和林豐俗4位大家的作品總成交額略有調整,但幅度與上年相比差別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黃建南成為今年唯一進入全國前十位的廣東籍藝術家,以1.56億元總成交額排名第9位,不過,由於其作品兼有油畫,因此不列入本文分析當中。

  從榜上情況來看,廣東藝術家的作品在去年拍賣市場上的整體表現明顯好于全國。

  分析

  價格泡沫少支撐嶺南行情

  今年是胡潤研究院第8次發佈藝術榜,雖然這份榜單自創辦以來,在統計方法、標準等方面引起的爭議一直沒有斷過,但是,由於它把前100位作品在上一年拍賣市場上表現最為突出的藝術家直接推到了全國媒體的聚光燈下,因而逐漸成為業界觀測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一扇窗口。

  據有關機構統計,國內的藝術品市場交易規模已經接近4000億元,流通到拍賣市場上成交的藝術品目前還不到1/4。中國書畫、油畫和當代藝術加起來雖然可以佔到全國拍賣市場六七成份額,但是屬於當代板塊的部分仍然非常有限。根據胡潤發佈的數據,今年100位上榜藝術家的作品過去一年在拍賣市場上的總成交額僅為67億元。

  為此,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何文發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相比體量更為龐大、交易更為活躍和頻繁的一級市場來説,這份榜單充其量只能説是反映了部分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它既不是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全部,也不是拍賣市場的全部。加上,當前國內藝術品市場誠信體系建設的滯後,拍賣行業存在的“假拍”和“拍假”現象仍不容忽視。如果刨去這部分泡沫,榜單上呈現出來的東西與市場實際交易現狀的差距就會很不匹配。因而,不建議初入門的投資者,單純以這份榜單或拍賣機構統計的數據作為制定投資計劃的參考。只有對當地的書畫市場進行全面和深入的實地調研後來作出的結論,才具有真正的參考價值。

  在何文發看來,在整個行業仍處在調整的去年,嶺南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整體表現所以能夠好于全國,一定程度上與廣東書畫市場的地域差別有關。不管是從規模體量,還是從價格水準來看,廣東板塊與北方市場的差距都很大。這11名藝術家,大部分是以廣東的市場作為根據地的,一直以來廣東這邊的收藏者能夠接受的價格都比較“溫和”,這也是一線畫家作品普遍不存在價格泡沫的主要原因。像方楚雄、林墉、楊之光、周彥生、林豐俗、陳永鏘這批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進入市場的時間比較早,在社會上已經擁有廣泛和穩定的收藏群體。從每年的作品上拍數量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市場成熟度是遠遠高於中青代的,最明顯的就是換手率高,接盤的人數多。與北方畫家動輒每平尺十幾二十萬元的價格相比,嶺南畫家的作品普遍還維持在每平方尺10萬元以下,有部分一線畫家的普通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格甚至還在每平方尺5萬元以下。放到全國的大市場,這樣的價格水準對專業藏家來説無疑就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趨勢

  中青代成藏家未來佈局重點

  事實上,與胡潤藝術榜反映的一線畫家作品成交情況相比,大眾收藏者更為關注的是中青年板塊畫家的作品行情。

  “相對楊之光、方楚雄、林墉等一線名家來説,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相對要低一點。因此,被視為這個市場的第二梯隊。”收藏家羅淵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這一波市場回調,他們的作品並沒有像很多一線名家的作品那樣首當其衝。有些“質好價低”的中青年畫家的作品甚至還成為市場回調的贏家。“高端藝術品走不動,社會資本自然會轉而瞄準價格更低的中青年畫家的作品。因為這類作品可以滿足價格接受能力較低的大眾收藏者,而這部分收藏者的群體規模非常大,他們的需求一旦被激發和整合起來,成交額是非常可觀的。”

  羅淵的觀點,得到了多位業內人士的贊同。何文發就認為,過去,很多買家只知道嶺南畫壇有楊之光、林墉、方楚雄、陳永鏘,而這一波市場回調,大大拓寬了他們的認知域,孫戈、張東、張彥、劉詩東、林藍、李東偉、羊草等一批實力派中青年畫家隨之浮出水面,開始在更大範圍內獲得市場的認可。

  以山水畫見長的張東,是嶺南中青代市場走得比較快的一位藝術家,從5年前開始,書畫資本的“騷動”讓他明顯感覺到這股市場的推力並不只是奔著老名家去的,還有著一種強烈的“挖潛”意識。他和身邊一些同齡畫家被專業藏家稱為“潛力股”。

  “隨著整個藝術品市場的成長,很多老一輩書畫家的作品已經被資本推到高位。”何文發坦承,中青年板塊已經成為他和身邊一批收藏家未來佈局的重點。從長遠來看,這些“潛力股”的市場空間是無限大的。不過,他同時也提到,中青年畫家學術地位還有待提升,作品的藝術風格還沒有完全定型,從投資的角度來講還是很考驗眼光和膽識的。

  “老話説得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美術評論家胡紅拴也認為,中青年畫家的作品才是未來市場的主體。一些初入門的收藏者,整天只是盯著胡潤榜或者拍賣行看,以為只有活躍在這些地方的書畫家,才是最有市場號召力的畫家。殊不知,通過市場運作手段,同樣可以獲得很多漂亮的數據。正是因為有這些炒作成分在,所以拍賣行業公佈出來的成交數據,歷來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對於嶺南這片“大洼地”來説,目前已經得到市場充分認可的一二線畫家至少有幾十位,像陳金章、劉濟榮、尚濤、龐泰嵩、劉書民、吳靜山、盧延光、陳振國、張紹城等一批老先生,還有方土、方楚喬、王大鵬、王少倫、盧中見這些中青代的實力派畫家,除了陳金章,其他均沒有上過胡潤榜,但是,他們的作品同樣在業內有著很高的認可度。

  ■對話

  中國畫家張東:

  組裝式贗品開始冒頭

  人物簡介

  張東,1970年生,廣東信宜人,現任教于廣州美院中國畫學院山水畫工作室,副教授,中國美協會員,廣東畫院簽約畫家,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談收藏

  藝術家搞收藏有優勢

  南方日報:在嶺南藝術圈,有一些藝術家同時也是收藏家,譬如方土、羅淵,還有您。您是如何平衡這兩種角色的。

  張東:這兩種角色雖有區別,但並無衝突。藝術家由於受過專業的美學和美術訓練,其審美水準和藝術鑒賞能力普遍比一般的收藏者要高。因而,與一般的炒家相比,藝術家要成長為專業收藏家是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近現代的很多著名藝術家,如徐悲鴻、張大千等,同時也是很有名的收藏家。收藏所需要用到的知識積累,其實對藝術創作同樣重要。

  南方日報:當代藝術創作群體規模越來越大,流通到市場上的作品也是海量的。您在選擇收藏對象時與一般買家有什麼不同?

  張東:我個人會更看重藝術本體的價值,關注市場上真正的“潛力股”。只要藝術家的作品畫得好,哪怕目前沒有名氣,我也會適當關注。反之,如果作品藝術層次太低,就算是名家,我也要惜金。

  南方日報:您的藏品是以書畫為主嗎?

  張東:當前市場上流通的藝術品品種是非常多元化的,我通常是以個人愛好來入手,像陶瓷、紅木、紫砂、文房雜玩等均有涉及,並不局限于書畫。當然,作為一名中國畫家,對書畫的價值判斷力顯然要比對其他藏品高。

  南方日報:收藏界流行以物換物,您平時也會以自己的作品去跟別人的藏品交換嗎?

  張東:非常少。不同的人對同一件藝術品的價值認知是有差異的,尤其是在面對自己的作品時,差異會很大。為了減少彼此之間因為認識差異而造成的矛盾,我更傾向於直接用現金來購買。

  談市場

  鑒證是一種售後服務

  南方日報:當前,藝術市場還處在調整期,有部分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出現回調。

  張東:任何事情都會有起起伏伏。市場的波動是很正常的,也是一種必然現象。作為藝術家,同樣要及時調整心態,回歸理性,不管在創作上,還是在宣傳上都要去掉浮誇,把精力重新集中到提升作品的藝術品質。市場上的資本永遠都只會圍著好東西轉。

  南方日報:有藏家評價您是一位不太願意向市場妥協的藝術家。為了堅持自己的學術觀點,有時還會放棄一些訂單?

  張東:藏家和藝術家之間有爭論和博弈,是市場與學術進行互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這種現象甚至也會發生在藏家與藏家之間。收藏家的判斷標準與藝術家的判斷標準有衝突,多數是因為知識背景和審美差異的原因。我在這個問題上有堅持,是因為我始終認為商業標準應該以學術標準為導向,哪怕目前因為大眾整體鑒賞水準比較低而達不到,但未來一定要往學術靠攏。

  南方日報:您如何看待中青年藝術家價格泡沫的問題?

  張東:所謂泡沫,實際是一些賣家開出的價格與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不匹配。有些藝術家,為了追求一切實際的商業利益,可能在自我包裝和宣傳上過於浮誇。但是隨著藝術品行業發展的不斷成熟,收藏者藝術鑒賞能力的不斷提高,藝術含量低的作品肯定會被逐步淘汰出局。

  南方日報:楊之光和陳永鏘兩位名家近年來積極參與藝術品鑒證備案,您有何看法?

  張東:我很認同收藏界所説的,藝術家親自為收藏者以前買進的作品進行鑒證,是一種基本的售後服務。作為藝術家,有責任來共同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和收藏家的合法權益。

  南方日報:假貨氾濫是藝術市場的老問題,您如何看待不斷更新的倣冒技術?

  張東:只要有産業,就會有造假,贗品是任何時代都是杜絕不了的。近年來,各種造假技術推陳出新,最讓我震驚的是,我已經不止發現有造假分子,利用我多幅不同作品上的局部“組裝”成新的作品來出售,有些甚至還流通到拍賣會上去。這類作品在風格上與真品幾無差別,而且一般不會出現重復的版本,就算我親自來鑒定,也要特別警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