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博鰲亞洲論壇關注霧霾治理和食品安全

  • 發佈時間:2015-03-29 09:58:2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學和技術怎麼服務於當下,為百姓釋疑,成為眼下一個關注的焦點。為此,博鰲亞洲論壇專程請中外專家進行了兩場分論壇,主題就是“霧霾與健康”和“食品安全·國際共治”。

  科技揮散霧霾

  同呼吸,共命運。這句話在“霾臨城下”的天氣裏,顯得特別接地氣。在與中國國際能源集團董事局主席吳國迪討論時,分論壇主持人楊瀾直言不諱地問道:“我們目前在廣泛使用的油品有品質上的問題嗎?沒解決,是時間上的問題,還是意願上的問題?”在吳國迪沒有直接回答的情況下,楊瀾又問了一遍:“目前廣泛推開是時間問題還是意願問題?”吳國迪回復很明確,兩個因素都有。

  有問題?找原因。麻煩很多?一個一個解決。人們不禁在想,科技能幫我們改善霧霾問題嗎?洛基山研究所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阿默裏·洛凡斯(Amory LOVINS)説,通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來減少空氣污染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根本的解決辦法是減少使用化石能源。

  洛凡斯的觀點很簡單,升級換代,不如技術革命。加強新能源的科技研發投入,才能治本。研究發現,使用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可以減少90%的能源消耗,同時減少排放,降低成本。如果將非化石能源所佔比例提高到50%,到205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仍然可以達到現在的七倍,但是所使用的能源量只比今天多一點。所以能源結構改革的目標應該是減少燃煤,同時提高成本效益。他期待,在治理霧霾的問題上,中國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道路,而不僅是參考歐美國家的經驗。

  食以安為先

  飲食,對於中國人來説,再重要不過了。吃得香,更要吃得安全,才叫有品質的生活。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也套用中國的老話“民以食為天”,並補充説“食以安為先”。他直言,中國的食品安全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隨著中國國際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和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中國進口的食品數額在不斷增長。首先,境外的食品安全問題給中國企業帶來的隱患不斷增加,使得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上所面臨的挑戰也不斷加強。其次,全球食品的供應鏈也在不斷變得複雜,多元的供應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現食品安全事故的風險。最後,由於經濟成本的壓力,許多食品供應鏈便偷工減料。

  現在,跨國企業都在宣傳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這其實側面説明瞭,企業一直以來,都有只顧利潤的現象存在。達能集團董事長弗蘭克·裏布(Franck Riboud)明確説,現在各國銷售流動十分迅速,産品很多時候意味著的是一種世界性的責任。所謂的食品安全源頭,不僅僅在於企業,更在於企業中的人。然而事實是,管人最難。

  瑪氏集團董事長維克托裏婭·瑪氏(Victoria Mars)認為,現代的食品安全問題必須通過科學來解決,要通過對有害物質的研究,發現食品安全行業中的問題是什麼,為何産生,如何避免。特別應該做到的是知識共用。

  嘉吉公司董事會副主席Paul Conway説,産品的可追溯性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分析,特別是在出錯的時候。但是,它並不是解決方案。只有嚴謹的程式、流程和機制,才能夠確保供應商做正確的事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