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離中國還很遠
- 發佈時間:2015-03-26 04:29:31 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孟 佳
兩會之後,“網際網路+”概念遭資本市場狂熱追捧,蓋因其被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
“網際網路+”就是用網際網路與某個傳統行業結合,衍生出一個全新的行業。背後的支撐自然是網際網路平臺和資訊技術,形式比較簡單,但産生的效果往往是業態的革新。這幾年,大眾耳熟能詳是淘寶、支付寶、滴滴打車等例子。
近期,與鼓勵網際網路創新相關的一種官方表述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這個語境下,未來“網際網路+”模式將在很大程度上分擔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任務。
決策層鼓勵網際網路創業的背後,是中國就業結構的變化。中國經濟步入下行週期以來,宏觀政策的最大底氣在於就業數據未出現大幅急劇滑落,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産業結構調整。
2013年,中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首超工業,2014年服務業更是拉開差距到5.6個百分點,服務業比重的上升吸納了從第一、二産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這其中,飛速發展的電商産業是最重要的方面,電商帶動的倉儲、物流、配送等帶來巨大就業體量,並成為網際網路産業中最成熟的業態之一。
網際網路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重心向第三産業轉變的重要力量,但其在推動經濟發展層級提升、解決中國經濟內裏的結構性矛盾上,尚未發揮出很大作用,未來“網際網路+”的空間還很廣闊。
眼下,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的結合的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夠,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網際網路+”差距巨大。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官方正式提出之前,網際網路領域這幾年已形成了大規模的創新、創業潮,其中就包含不少旨在改造傳統行業的項目,並頻繁以“顛覆”之名向大眾和資本市場展示。
其實,仔細想來不難發現,這類網際網路企業與傳統産業的合作層次比較淺,網際網路企業更多時候扮演的是推銷員的角色,以“長尾效應”發現市場需求,以資訊技術手段高效對接製造業,這個過程對傳統製造業低效的銷售環節進行了一定提升。但顯然,這距離“顛覆”遠之又遠。
真正的“網際網路+”本質與“工業4.0”相通,是利用資訊技術改變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推動産業鏈分工的重組,建立起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産品與服務生産模式。這一過程中,資訊化是貫徹在研發、生産、製造、銷售的全流程之中,而非對一兩個環節稍加改進就妄言“顛覆”。
以製造業為例,真正的“工業4.0”時代,工業生産將全部數據化,産品成為資訊載體,産業吸收網際網路的共用精神,打破製造業邊界門類,所有資源、資訊、物品和人實現深度互聯和整合,以網際網路的“客戶中心主義”和“長尾效應”,産品實現個性化訂制,生産完全資訊化、智慧化。這個過程才是網際網路思維真正滲入傳統産業,顛覆傳統生産製造的過程,是真正的“網際網路+”。這種融合的深度,顯然不是現在電商對物流、銷售渠道進行簡單整合能比擬的。
還應該看到,不少網際網路企業與傳統行業的結合,得益於特殊的政策環境如計程車牌照壟斷下的滴滴專車成功放行等。未來隨著中國行政持續放權、市場機制日漸完善,政策壓抑效應會逐漸消退,屆時有些網際網路業態可能消失。這些旨在消弭公共服務不足的網際網路産品,是一時政策環境下的應時應景之創新,但稱不上顛覆行業內裏邏輯的變革。
大部分嘗試擁抱網際網路思維傳統行業企業,更多是在琢磨如何在既有製造業水準上,通過網際網路提升銷售端效率。無論是網際網路企業還是傳統企業,兩者都沒有改變生産、消費的結構和層次,遠沒達到“言必稱顛覆”的網際網路思維支援者的預期。
從根本上説,當前網際網路與傳統産業的結合層次仍屬粗淺,這利於中國經濟的短期轉調目標,但難以創造國民經濟仰賴的新增長點,在既有層次上沾沾自喜、原地踏步,顯然會距離真正的“網際網路+”越來越遠。
要真正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目標,絕不是簡單的複製推廣某種模式就能解決的,中國經濟的未來只能靠政府放權、技術創新、教育投入和法制建設等,這是沒有捷徑可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