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些技術權威在抱怨“説話沒用”

  • 發佈時間:2015-03-26 04:29:39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像西門子這樣的德企,企業掌門往往是理工科出身的工程師,技術專家在企業中擁有極大的話語權。正因為此,他們對上海建科創中心目標,高度敏感,高度關注。

  一時間,有關技術權威話語權的話題,成為業界熱點。

  ■本報記者 汪敏華 徐蒙 蔣婭婭

  上海最新目標: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有沒有聽説過上海這個計劃?”就在最近一次見面會上,記者拋出這個問題給西門子中國的老大赫爾曼。這位西門子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毫不遲疑給予了肯定回答,右手還相當有力地擺動了一下。

  像西門子這樣的德企,企業掌門往往是理工科出身的工程師,技術專家在企業中擁有極大的話語權。正因為此,他們對上海建科創中心目標,高度敏感,高度關注。

  一時間,有關技術權威話語權的話題,成為業界熱點。

  那麼在上海,總工程師的地位又如何呢?記者懷揣問題開始採訪之旅,不料,首先聽到被採訪者陸總工程師的一堆吐槽,他甚至直言“如果現在讓我選擇,我不會選擇走技術路線”。

  採訪發現,在上海,每個企業單位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高新技術産業、新興産業、市場競爭越激烈的産業,總工的話語權相對大些。但總體上看,總工程師的話語權不太夠。在上海各大企業集團裏,與陸總工有著同樣苦惱和困惑的總工並非少數。

  上海曾有一批優秀總工 他們一言九鼎

  總工程師,是從前蘇聯引入的企業職務概念。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初,國有企業、各大生産行業大興技術革新之風,作為各單位技術主要負責人的總工程師,擔負著産品研發、技術創新、生産把關的重任。在技術上,總工程師必須具備工程系列的專業技術職稱,在行政上,他(她)是整個單位或項目的工程技術負責人。從理論上看,總工程師對於企業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

  市科委副主任馬興發介紹,上海曾經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總工程師,在上海的城市建設、産業發展等領域立下汗馬功勞。他隨口報出一個個總工程師:

  林元培,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資深總工程師,著名橋梁專家,他設計的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徐浦大橋和盧浦大橋橫跨浦江兩岸,使天塹變通途;

  葉可明,上海建工集團總工程師,為上海在軟土地基上建設重大工程攻克了重重困難,取得了10多項國際和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

  江歡成,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由他總負責設計的東方明珠塔,在造型、結構及功能等方面,得到國內外普遍好評;

  劉建航,上海地鐵一號線總工程師,發明和創造了一系列軟土層地下施工和監控技術及創新理論,成功地完成“豆腐裏打洞”,在上海地下鬆軟土層裏建起地鐵長龍。

  ……

  上海地鐵建設和地鐵運營公司一位領導説:“總工程師是技術創新的主心骨,每逢遇到重大技術難關,只要總工程師在,我們心裏就不慌,總有辦法解決技術難題。”

  他回憶説,地鐵一號線施工最緊張的階段,總工程師劉建航連續半年住在工地,每天要分析數千個測試數據,及時調整施工參數。有一次,劉建航在數千個數據中,發現一段基坑擋墻位移速率突然增大,開始大變形。原來是地下墻中缺少了12根鋼制支撐。他果斷命令施工人員趕快搶險。經過連續32小時的現場拼搏,終於阻止了墻斷坑塌的重大事故發生。

  其實,上海工業各領域都有傑出的總工程師。

  “我當技術員時,廠裏的總工程師在全國行業都是標誌性人物,由最優秀的技術專家擔任,對行業技術發展趨勢有把握,對企業的核心技術、核心産品的開發有建樹,專業上讓人心服口服,同時協調組織管理能力強,是科研開發的當家人。並且能説會道,內外兼修,很有人格魅力。”吐槽的陸總談起前輩總工程師,語氣裏滿是欽佩和驕傲。

  一名滬上知名國企的老專家回憶,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強調以市場換技術,迅速建立起工業基礎。在這一過程中,總工程師肩負對先進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重任,是企業真正的靈魂。那時不管廠長還是黨委書記,大多是技術上的“外行”,因此都對總工程師非常尊敬,技術上的事總工程師説一不二,在産品開發、發展戰略等領域,總工程師也有充分的話語權。

  當年搞技術是相當驕傲的事 但後來情況變了

  “當年搞技術是相當驕傲的事,但後來情況變了。”

  老專家告知,當技術差不多都成熟了,市場進入激烈競爭階段,大家搶山頭、拼價格,大型國企傳統的優勢不復存在。在市場競爭中,總工程師負責的技術研發,投入鉅資,辛苦幾年,短期還未必看得見收益。很長一段時間製造業粗放式發展、低成本競爭,因此企業中負責市場和管理的人話語權自然大,搞研發創新的邊緣化。在企業過度強調銷售業績KPI考核的今天,總工程師的地位不可避免讓位於經行銷售領域管理者。

  上海市總工程師協會數據顯示,近年來協會註冊總工程師數量成倍萎縮。中國管理科學院人文研究院研究員蘇福明説,隨著國有企業的轉型、行業行政管理的弱化,總工程師隊伍也出現了萎縮,甚至在不少企業出現了空缺。在現今許多國有、民營企業裏,總工程師的稱謂已經被“技術總監”、“工程主管”等取代。但在一些國企中,這些總監和總管並不屬於公司管理層,職位更低,因此他們有關技術創新的話語權更不如總工程師。

  而在依然保留總工程師職位的國企,總工程師作為一個行政職務,仍以任命制為主。一些國企的總工程師,即使自身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水準,但往往因為可能是“外來者”“空降兵”,其對企業發展、對工程項目整體流程的了解程度欠缺,而制約了其話語權。

  正是由於總工程師成了一個官職,難免要論資排輩。一些國有企業甚至政府部門領導,用一種“你懂的”神情説,提拔某人當總工程師,常常是為了解決當事人的職級。言下之意這個總工程師並非是最優秀的技術專家。

  在尚未完全去行政化的國企中,級別排位仍然重要。總工程師享受副總待遇,在管理層中排位倒數第二,一般僅在工會主席之前。開大會時主席臺上一排老總,總工程師只能坐在最邊上。這樣的情況下,總工程師在企業決策中,難免會有所顧慮。同時他的話語權和在企業中的影響力也很難超過其他管理者。有些總工程師認為,所謂“總工程師享受副總待遇”,在提法上就帶有恩賜和歧視的意味,讓一些總工程師多少有“名不正言不順”之感。

  “相比較而言,很多體制之外的外企、民企,其總工程師或是被稱為技術總監、CTO等,話語權就更大一些。技術上自然是説了算的,而且在高新技術産業,創業者自身就是技術出身,兼任著技術總監一職,話語權自然就大。”馬興發説。

  除了體制因素,處於不同行業,也會使得總工程師的話語權水準不一樣。市場競爭越是激烈,該行業企業的總工程師話語權就更大一些,因為競爭中的行業企業對技術更新的需求更大,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更多,需要總工程師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建築設計行業,總工程師話語權普遍高,從過去到現在,這一行業也曾出現了不少一言九鼎的總工程師。

  其次,行業越是細分,總工程師的話語權也會更大,比如新興的網際網路行業。此外,還有小微企業、創業企業,在其運作初期自然要依靠新技術來搶佔市場,總工程師能夠發揮的作用更大。

  現在總工程師説話不響亮 主要原因要從自身找

  “相比于前輩總工程師,我們這代總工程師總體來説,在個人能力、魄力、魅力和影響力等方面,均有差距。”儘管在行業內頗有名望,但陸總卻承認,總工程師説話不響亮的主要原因要從自身找。

  當代總工程師與前輩相比,所處的時代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在計劃經濟年代,企業參與的市場競爭有限,企業技術和産品的生命週期相對現在要長得多,一些總工程師研發出幾項技術或産品,甚至一項新技術或新産品,就足以讓企業立於不敗之地,讓自身在行業流芳。但現在,新技術、新産品各領風騷僅數年,無論企業還是總工程師都不能吃老本。如果總工程師後勁不足,跟不上新技術潮流,自然就會缺少甚至失去話語權。

  “總工的地位不是別人恩賜給予的,而是自己幹出來的。”這是很多前輩總工程師的共同心聲。事實上,當下不少企業也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總工程師人才。一大原因是現在的高校教育體制,學生主攻一項專業,畢業後從校門進入廠門,擅長的也只是一個領域。因此企業中偏才、專才不少,全才卻不多,而選拔總工程師,需要的恰恰是涉獵廣博的全才,對技術的方方面面不能説都精通,但起碼要懂,能做到這一點的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一輩總工程師。

  “總工程師隊伍的培養和選拔先天不足,”一家大型國有集團總工程師介紹,國有企業從985大學(位列建設30所世界級名校的高校)中招聘到的優秀學生很少。很多國有企業也沒有把綜合素質最優秀的技術人員作為總工程師候選人進行培養。”在化工行業幹了20多年的一位總工程師認為,目前企業選拔人才有這樣的現象:能説會道的去搞市場行銷,情商高的去抓生産,組織協調能力強的去抓管理。留下搞科研的,大多是一些性格內向的人,他們習慣跟技術打交道,不善於人際關係和團隊溝通交流,這樣的“悶葫蘆”當總工程師,等於自己放棄了話語權。

  “總工程師應該是具有綜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有敏銳眼光,有理論,有才幹,有實際工作經驗,有些行業還要有動手能力。總工程師帶領技術人員搞技術創新,不能閉門造車,必須要了解市場需求,懂得性價比,哪些技術需要原創,哪些可以把別人的免費拿來用,哪些需要整合創新。總工程師還要能説會道,有極強的人際溝通能力,既能夠同國內外專家進行交流,又可以同車間工人相談甚歡。要成為這樣的總工程師,需要對優秀技術人員有計劃地培養,多部門多崗位歷練,必要時到車間第一線實踐。

  採訪實錄

  一個總工程師的吐槽

  “小夥子不錯,給你三個選擇。”

  公司總經理看著他:“你當技術員,專業對口。但我看你文筆不錯,適合在總經理辦公室寫寫東西。你性格活躍,能説會道,倒也是團委書記的料。三個工作你自己選一個。”

  下個月就要退休,但1982年大學畢業踏上工作崗位的這一幕,陸總工程師還歷歷在目。“這有啥好選的,當然是搞技術。做行政工作,或者當政工幹部,不是學非所用?”他義無反顧當了技術員,一步步做到廠總工程師、廠長,又晉陞到一個大型國有集團總工程師,在專業領域頗有建樹,深得同行敬重。

  “如果現在讓我選擇,我不會選擇走技術路線。”陸總的語氣裏透露著後悔:“選擇這條路徑就是讓自己不快活。技術創新最艱苦,最寂寞,一輩子與失敗為伍。技術創新的過程,就是失敗與成功的輪迴,而成功是很短暫的,失敗卻是長久的。成功後再創新,又是一個失敗走向又一個失敗。”

  雖然甘苦自知,卻心甘情願。讓他真正不快活的卻是:作為技術系統的關鍵領頭人,總工程師當家不做主,説話不響亮。“現在都是董事長、總經理一支筆,其他副總權力有限,更何況是領導班子裏墊底的總工程師?發言權更少。國有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都是任期制,也有經濟效益指標考核。要提高企業效益,董事長總經理首先想到的是抓生産經營、抓市場行銷,效果立竿見影。而技術研發投入多耗時長,是否成功還難説,不少董事長和總經理排在末位考慮。你説總工程師有多難?”

  因為陸總即將退休,集團開始選拔下一任總工程師。但選拔過程中的人心浮動讓陸總非常感嘆:“集團內部最優秀的人,內心未必願意當總工程師。一些人想的是把總工作為一塊跳板,職務上一個級別,然後爭取分管生産經營、市場行銷或企業管理,崗位既重要又風光,説話還有分量。”

  上海的總工計劃

  如何讓科技成為轉型發展的“發動機”?

  如何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如何黏合科研院校與企業“兩張皮”?

  解決這些科技與經濟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少不了一個群體——總工程師。

  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需要造就一支強大的技術領軍隊伍,他們是——總工程師。

  一個有助於培養總工程師的系列計劃已經運作: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優秀學術/技術帶頭人計劃、浦江人才計劃和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由市科委建立的這四類人才培養計劃,涵蓋35歲至50歲左右的科技人員,形成了一個不同層次和梯度的人才培養體系。

  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堪稱人才選拔的“伯樂”,以項目扶持的方式,幫助嶄露頭角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成長。這個計劃特別鼓勵原始創新和大膽探索,同時寬容失敗。

  啟明星計劃更進一步,為青年科技人員起步、領銜開展科學技術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等工作提供經費資助,目標是促進優秀青年科技人員成為學科、技術帶頭人。

  優秀學術(技術)帶頭人計劃更上層樓,打造高水準人才發展平臺,目標是培養和選拔一批50歲以下能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學科帶頭人和技術帶頭人,支援的科研成果、關鍵技術具有國際水準,能對相關學科領域發展有較大影響,對高新技術發展和産業化有重大影響。

  浦江人才計劃旨在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業環境,集聚海外優秀留學人員來滬工作和創業。

  四大人才計劃近年來加大對企業科技人才的資助力度,累計培養企業“啟明星”227名,企業“優秀學科帶頭人”141名。

  培養、建設、壯大總工程師隊伍,增強總工程師的話語權,除了總工程師需要自強內功,除了要將最優秀人才選拔到總工程師崗位上,還應該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文化氛圍:尊重人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尤其是寬容失敗,這種氛圍非常重要。一個求全責備、只能成功不準失敗、失敗就不再給予機會的嚴苛文化環境,總工程師説話是不會響亮的。

  如何形成這樣的文化環境?我們都應該思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