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窮山僻壤留人難,政策暖風換新顏”

  • 發佈時間:2015-03-23 04:10:5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你看路邊那小白房是變壓站,我們也有了小冰箱、電視機,電器隨時都能用!”護林點通上電已有兩個多月,山東泰安徂徠山林場護林員邵明哲依然抑制不住喜悅,握著記者的手,説著這些年的點滴變化。

  在此之前,寂寂長夜中能為護林員們提供幾尺光亮的只有蠟燭與煤油燈。電力的稀缺,讓他們的生活似乎與山外世界脫了節。“那時候山裏手機信號差,備上三四塊電池,就撐3天。收音機是用得最勤的電器。”邵明哲説。

  説完了電,54歲的老邵拉著記者走進一間舊平房。這裡曾是護林員的辦公室兼臥室,現在泛著霉味、堆著雜物。“我1980年參加工作,這灰泥、石塊壘的房子跟我工齡差不多大。當時起居、守夜都在這兒。我們在床上懸空拉起一塊帆布,好歹應付漏風漏雨、掉土落灰。”

  如今,老邵的工作居住環境有了極大改觀。去年11月建起的5間新平房,緊挨著舊屋一字排開,佔地80多平方米,被分成工隊辦公室、臥室、廚房等區域。窗明几淨、白檐青墻的新居,成為山中一道醒目的新景色。

  更令老邵感到寬心的是,他與徂徠山林場427名工友都有了新身份——泰安市事業編制人員,享受財政全額撥款。這意味著,老邵每月3000多元的工資、養老保險等社會福利有了根本保障。日子也是一年一年地好,2010年老邵還買了輛小麵包車,巡山護林愈發便捷。

  通上電、居新屋、吃皇糧,邵明哲個人工作的點滴變化,正是當前國有林場改革的一個縮影。老邵則是較早從改革中獲益的一線務林人。作為改革試點,徂徠山林場此前經歷過一段持續約十年的經營低谷。

  “我對象在糧所工作。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一年工資都追不平她的年終獎。”回想當年,徂徠山林場副場長郭廷松不由心生感慨。當年國有林場需要自負盈虧之後,以育林護林為主業的林場,不得不面對自身造血能力缺失的困窘。郭廷松説,那時林場職工是“檔案工資”見漲,實發工資原地不動,中層管理人員月薪不足200元,部分職工工資乃至退休金遭遇長期拖欠。

  “窮山僻壤留人難”。作為山東省第二大國有林場,徂徠山林場在2003年底已有170名林場職工脫崗外出務工,留下的人則守著幾畝核桃樹,在林下間種花生、地瓜,慘澹維繫。

  山東省林業廳副廳長吳慶剛告訴記者,當時林場是有木“不能伐、不敢伐、不願伐”。徂徠山山高坡陡、地力貧瘠,植被一旦破壞難以恢復。國家更是嚴管生態公益林,一棵樹都不讓動。林場職工很多都是“林二代”,對父輩們栽護的林子難以割捨。

  “我們是給國家守林的。13.5萬畝的徂徠山林場,1956年成立。現在用兩三年就能把林子伐凈。可然後呢?”郭廷松算了一筆經濟賬,一棵紮根于陡峭貧瘠山地的刺槐,成材至少要30年,前期栽種管護投入要100多元,伐掉變現只掙30元,虧本不説還欠下“生態債”。

  林場的窘況,在2004年因市級財政輸血得以紓解,在2013年成為國有林場改革試點後便大為改觀。郭廷松告訴記者這樣一組數據:2004年至2014年,林場森林覆蓋率由80.2%提高至87.8%,林木蓄積量從36萬立方米擴展到60.05萬立方米。2012年以來,林場利用1.58億元投資資金,全面改善林區房、電、路、水等基礎設施,解決364戶職工的棚戶區改造,職工2014年收入較11年前上漲了21倍。

  吳慶剛則表示,過去國有林場“不入城市規劃、難享惠民政策”已漸行漸遠,打破被邊緣化的“孤島”狀態。“山綠、場活、人富”的目標,令務林人享受到更多“改革獲得感”。

  老邵説,自己與老伴都已年過半百,護林員也是唯一的職業。天天見面的青山,像海綿般匯聚著父子兩代人的汗水辛勞、歡笑埋怨,自己眼下最大的心願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接力,“人在樹在”。

  為明確國有林場今後改革的方向與目標,並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在3月17日公佈了《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就在兩份文件公佈的當天,去冬今春雨雪偏少的泰安市,降下了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