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科學家發現昆蟲長短翅型分化“分子開關”

  • 發佈時間:2015-03-20 09:31:2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杭州3月19日電 (通訊員周煒 記者宦建新)每年春夏之交,在北緯25°以南過冬的一種昆蟲——褐飛虱成群結隊向北遷飛,撲向肥沃的水稻田大快朵頤。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蟲子都能共赴這場饕餮盛宴,長翅型能飛,短翅型的不能飛。而控制這種翅型分化的“分子開關”,第一次被浙江大學農學院張傳溪教授課題組清晰地揭示出來,相關論文3月18日(當地時間)發表在《自然》雜誌。

  褐飛虱是水稻的超級大敵。近幾十年來,每年褐飛虱危害的面積都在2億畝次之上,造成的水稻損失可達100到200萬噸。

  褐飛虱是典型的翅二型昆蟲,短翅型繁殖速度快,而長翅型則能在氣候不適時遷飛到合適的生活環境。翅二型分化和長距離遷飛是褐飛虱成為“國際性、遷飛性、爆發性、毀滅性的”大害蟲的主要原因。

  翅膀的長短究竟誰説了算呢?半個世紀以來,昆蟲翅多型一直是昆蟲學的研究熱點。 “我們以褐飛虱為模型,自主設計和研究,發現了昆蟲長短翅型可塑性發育的分子機制,兩個同源性很高的褐飛虱胰島素受體在長、短翅分化中起著‘開關’作用。”張傳溪説。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了兩個同源性很高的胰島素受體(受體1和受體2),當受體2的含量低時,胰島素信號轉導通路就會開啟,褐飛虱就能生成長翅型,而當受體2的含量高時,轉導信號就會關閉,褐飛虱就能生成短翅型。為了證明這種調控機制是否具有普遍性,課題組對同屬於飛虱科的白背飛虱和灰飛虱進行了實驗,發現這個“分子開關”對於它們也同樣有效。

  這項研究為褐飛虱的測報預警提供了理論依據,對開發新型褐飛虱治理技術具有重要價值,或可誕生治蟲新策略。浙大科學家有一個大膽的設想:可以在褐飛虱遷飛的“始發地”種植轉基因水稻,吃了這種水稻,褐飛虱體內的“開關”就能關閉,這樣就不能成為長翅型,也就無法遷飛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