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文物回家 路在何方

  • 發佈時間:2015-03-20 08:31:39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接5版

  新聞背景

  中國買家大手筆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收藏家的大手筆都會成為頭條重磅新聞,一些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則更容易引起人們注意。所謂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應該理解為鴉片戰爭後因戰爭搶掠、盜掘等不道德的和非法的手段而流失到海外的中國文物。上文提及的唐卡,不應在流失文物的範疇內。近幾年,較出名的流失文物是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

  2000年,保利集團重金購得3個青銅動物頭像。牛首、猴首一共花去保利集團1593萬港元(約合1281萬元人民幣)。收藏家蔡銘超也曾在佳士得拍賣行于巴黎舉辦的伊夫聖羅蘭世紀拍賣會上以3000多萬歐元(約合2億多元人民幣)的天價購入鼠首和兔首(後以“無法將非法流失的拍賣品帶入中國境內”為由拒絕付款)。除此之外,蔡銘超曾以1500萬美元購得一尊明初鍍金青銅佛像。

  另外,北大也曾以18億日元(約合1億元人民幣)購進“大倉文庫”2.8萬冊明版書。新華網消息稱,中國內地買家購買流失文物的積極性越來越高,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購買流失海外文物的中國內地買家人數也日益增多。

  出國之易

  “海漂”散落各地

  然而,能被中國收藏家相中並購買的流失文物,在所有流失海外文物中只能算是九牛一毛。《誰在收藏中國》一書的作者吳樹稱,近30年來,流入美國的中國文物大約有230萬件,其中20多萬件精品被美國各大博物館收藏。與英、法、日、俄等國家不同的是,美國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大多是在最近20年通過境外走私非法所得的。

  香港是亞洲最大的中國古玩集散地,也是全世界第三大文物交易地。在這裡,除每年都有國際老牌拍賣公司蘇富比、佳士得定期舉辦的中國文物拍賣會以外,還聚集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董商。他們經營的項目大多是中國文物。

  走私令文物流失

  除了上述唐卡被友情贈與以及圓明園文物在戰爭期間被劫掠的情況外,還有一部分文物正通過走私的方式流入國外。

  《誰在收藏中國》一書中記載,一位在國家安全部門工作的人説:“中國流失的文物,已經形成國際化一條龍經營。從盜掘到走私,直至出現在國外交易市場,常常幾天之內就可以完成。” 內地的文物先到中國香港,隨後就流散到美國、日本、東南亞和中國台灣等地。

  走私者走私文物出境的方式十分簡單,主要有三種:一是自己直接攜帶出關,走私者通常擁有廣東、香港兩地的車牌;二是“文物帶工”,這些人大部分都居住在邊境附近,不僅熟悉地形,而且有著複雜的社會關係,他們將文物交給經常往來內地與港澳的菜農夾在菜筐中,成功後付報酬給菜農;三是借助網際網路,通過網上拍賣、網路店舖和論壇交易進行走私活動。

  差價的刺激

  我國《文物法》規定,出土的青銅器、陶俑、玉器不能交易,但是制定這樣的法律顯然忽略了境外成熟文物交易市場的存在以及我國盜掘文物現象的猖獗。大量出土的文物面臨著在國內無法交易而國外可以賣高價的尷尬境地。國內外如此大的價格差距,刺激了文物非法流通,導致文物非法出境現象愈演愈烈。

  此外,中西文化差異導致文物價格錯位,也是一些文物被賣到國外的原因。20世紀90年代初,一件南宋龍泉窯粉青菊瓣碗在國內價格才200余元,一件漢代綠釉帶浮雕狩獵圖釉陶壺則在千元以下。而當時在日本,同類綠釉罐索價20萬元人民幣,市場價格簡直存在天壤之別。

  美國《商業週刊》報道,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每年有包括翡翠、瓷質花瓶和名人古畫在內的價值百萬美元的古董,被投機分子以低價報關等手段帶出國門。而這些珍寶到美國之後,身價往往漲到原報關價的兩倍以上。

  回國之難

  回贈回購與追索

  在大量文物以“工藝品”的面目低價流出國門的同時,另有一批“文物”則高價從海外回流。

  海外文物的回歸渠道大致有三種:第一是回贈,愛國華僑、友好人士、企業等將自己收藏或購買的流失文物捐贈給國家或國內文博機構等永久收藏。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西側銅亭寶雲閣流失的10扇銅窗,就是美國國際集團友邦保險公司創辦人斯達先生的基金會于1993年從法國收藏家手中購得,並無償送還中國的。當然,這是普通人在思想上難以企及的高度。

  第二種是回購。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政府出資購買和政府間的友好交往收回了一些文物,同時民間也有人出力。圓明園豬首銅像的捐款回購便是一個成功案例:文物專家從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處尋訪到銅像,經過艱苦的談判,收藏人最終同意轉讓給中方。澳門富商何鴻燊得知此消息後,2003年9月,向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捐款人民幣近700萬元購回了圓明園豬首銅像。

  第三是追索。對於歷史上因戰爭被劫掠以及因盜掘等手段流失的文物,通過文化交流、對話合作等方式追回。追索是目前最難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為一旦要求他國歸還所藏中國文物,將牽涉到很多歷史問題和歷史事實。

  法律鞭長莫及

  在這幾種方式中,捐贈算是個例;民間回購並不被鼓勵,以防止炒作,價格一旦被炒上去,吃虧的只能是國家。政府方面也是同理的。中國政府對海外流失文物一貫不承認其合法性,要讓國寶通過合法形式回國,所以不贊成國內各博物館購買非法流失出境的中國文物。

  在依法追索方面,法律上的困難不是一星半點的。《中國新聞週刊》記者曾接觸到一位熱心收藏的北京律師劉洋。劉洋在得知圓明園獸首要被拍賣後就開始組織律師團,一起進行訴訟,但以失敗告終。

  他們面臨的最主要的法律問題是,國內法鞭長莫及,國際法沒有意義。在一次律師團、圓明園和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的三方碰面會上,圓明園新聞發言人宗天亮説:“作為原告,我們考慮了很多法律上的問題,沒有一條法律明文規定這些文物一定要歸還,國際條約也都只是指導理論。”

  劉洋也覺得通過國家出面費時費事,他希望基金會出面當原告,但在如何落實證據以及適用於哪國法律的問題上,沒有了主意。在宗天亮看來,對方持有的中國文物已經幾次倒手販賣,“我們做原告,我們告誰呢?人家的東西是買來的,告了又怎麼樣?”

  結語

  國外的拍賣行通過拍賣中國等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大肆斂財,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實際上,多位權威文物專家曾直言,這些文物的實際價值遠低於拍賣價格,之所以能不斷拍出天價,正是外國人利用中國人購寶心切的心理,從中漁利。2013年,法國皮諾家族向中國政府捐贈了鼠首和兔首。當時有媒體評論認為,此時正值法國總統來華訪問期間,捐贈獸首是給了中國一件大禮,有助於促進中法關係;同時,這也是一場精明的買賣。皮諾家族旗下的佳士得拍賣公司在上海成立了獨資拍賣公司,捐贈這兩件禮物明顯是向中國示好。佳士得一步步爭取獲得中國的好感和支援,有利於它最終取得在中國國內的文物拍賣權。可惜的是,在商人邏輯下,中國文物的命運往往還是有家難回,海外拍賣行甚至希望中國方面維權,藉以炒熱拍品、揚名天下。而政府方面的強力介入,不管是通過政府交涉、輿論撻伐,還是法治維權,從以往的經驗看,都收效甚微。今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還需各方努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