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球貨幣戰正酣

  • 發佈時間:2015-03-20 05:56:1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期,歐央行推出新版QE,各國掀起新一輪降息潮,全球貨幣戰爭模式儼然已經開啟。考慮我國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的關鍵階段,面對全球貨幣戰亂局,我國宏觀政策應當保持定力,以我為主,重點在於把握國內外形勢,做到統籌謀劃、綜合施策。

  新一輪全球貨幣寬鬆浪潮來襲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金融全球化高歌猛進,各國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且程度不斷加深。這在客觀上要求,各國的政策和監管要加強協調,貨幣政策也不例外。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實踐表明,各國央行共同推動貨幣寬鬆,一度讓全球經濟轉危為安,在穩定全球經濟金融體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嘯爆發,10月,美國、歐元區、英國、瑞士、加拿大等央行同步降息0.5個百分點,同時中國央行積極跟進,于10月8日和15日先後降息0.27和0.5個百分點。此後,為了合作應對危機,早日實現復蘇,各國央行在2008年12月、2010年10月、2011年9月、2012年7月和12月,均同步或相繼採取了降息、注入流動性等措施。2013年5月,由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長均顯乏力,歐央行率先下調基準利率,在隨後的13天內有11家央行先後跟進降息。

  上述主要經濟體紛紛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儘管一度引發全球共度時艱患難與共的讚美,但不時還會傳來貨幣戰爭正在進行的質疑。在區域性或全球性危機爆發時,一國先行主動推動貨幣貶值,往往能促進本國出口增長,取得對他國的競爭優勢,有利於推動經濟復蘇。1997年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東亞各國就曾出現競爭性貶值局面。但當各國貨幣都競相貶值時,任何一方的出口優勢都難以顯現,反而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危機的進一步蔓延和擴大,不利於區域經濟金融穩定。這一教訓直接催生了後來的東亞貨幣金融合作,達成了共同增強抵禦外部金融風險能力的共識。

  2015年1月以來,以歐元區推出新一版QE和瑞士取消瑞郎匯率下限並降息為標誌性事件,先後有十多個國家加入降息行列,宣告了新一輪全球貨幣寬鬆浪潮的到來。此次降息潮的最大不同在於缺少了美國的身影。與此相應的是,全球市場對美聯儲將於2015年加息的預期不斷增強,近半年來美元指數持續上升。一邊是美元指數上升,一邊是各國推動貨幣貶值,夾在中間的人民幣遭遇政策選擇難題。如果人民幣跟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升值,將會削弱我國的出口競爭力;如果人民幣跟隨各國貨幣步調實行貶值,雖然短期內可能有利於出口,但也不能根本改變我國低成本優勢已經轉化的嚴酷現實。

  人民銀行降準降息的內在邏輯

  從時間軸上來看,中國人民銀行于2014年11月21日宣佈降息,瑞士在近一個月之後的12月18日降息。到了2015年1月15日,瑞士進一步宣佈放棄瑞郎匯率下限,同時再度降息。而中國人民銀行則在2月4日宣佈降準,好像又在跟隨各國貨幣寬鬆步伐,加入到貨幣戰的行列中。

  事實並非如此。不論是2014年11月的降息,還是2015年2月的降準,中國貨幣政策的核心邏輯在於促進國內經濟的穩健運作。一是瞄準經濟穩定增長,通過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刺激企業和民間投資,緩解經濟進一步下行的壓力;二是瞄準物價合理上漲,通過保持一定的貨幣供給增長,避免物價漲幅回落到過低水準;三是瞄準國際收支平衡,避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繼續上升,損害我國出口競爭力。

  人民銀行從降息到降準,遵循了穩健的貨幣政策主基調,同時注重靈活性,保持鬆緊適度,寓改革于調控。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11月的降息不是中國本輪貨幣政策“趨松”的開始。在這次降息之前,2014年4月和6月,人民銀行先後兩次實行定向降準;2014年7月、9月和10月,人民銀行先後三次降低正回購利率;期間還使用MLF、PSL等新型貨幣政策工具投放流動性。

  同樣的,2015年2月的降準也不是本輪貨幣政策“趨松”的結束,人民銀行在2月底再次宣佈降息。從一系列經濟金融先行指標來分析,2015年一二季度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特別是半年多來物價漲幅持續回落,實際利率進一步走高,明顯抑制了實體經濟擴大投資的積極性。

  貨幣硝煙中的人民幣匯率走向

  縱觀2014年,人民幣除了對美元和港幣貶值2.4%之外,對主要經濟體貨幣幾乎全部升值。其中,人民幣對俄羅斯盧布升值.2%,對日元升值11.2%,對歐元升值10.6%,對加元升值6.3%,對澳元升值6.1%,對馬來西亞林吉特升值4.6%,對英鎊升值3.7%。人民幣同時對這麼多貨幣升值,儘管有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給予人民幣強力支撐的合理因素,但實際結果對中國出口競爭優勢造成衝擊。

  進入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繼續貶值,1月份單月貶值幅度達到0.8%。隨著多國掀起新一輪的降息潮,各種貨幣競爭性貶值風險增大,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仍然趨於升值。若以實際有效匯率計算,2014年人民幣累計升值5.9%,對我國出口增長帶來實質性的不利影響,全年出口僅增長4.9%,增速創近五年新低。2015年1月,我國貨物出口同比下降3.2%,對歐盟、日本、南韓、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印尼、南非等出口均為負增長。

  近期各國相繼實行貨幣寬鬆政策、推動貨幣貶值,人民幣匯率不宜一味地簡單強調保持穩定,而應不斷完善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更加尊重市場供求力量的博弈,主要由市場來決定人民幣匯率的走向。由於市場預期美聯儲將於2015年加息,美元指數持續上升,強勢美元引發全球投資者跨幣種重新配置資産。這在外匯市場交易上得到了體現,即對美元的需求增加,對人民幣的需求減少,由此導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這是市場理性抉擇的結果。但是,隨著全球資産再配置的進行,預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不會持續下去。

  如果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繼續升值,勢必會削弱我國出口增長的動力,不利於實現今年穩增長的首要經濟工作目標。儘管如此,我國還是不宜貿然加入全球貨幣競爭性貶值的行列。首先,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符合我國的中長期戰略利益。其次,中國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重處於2%左右的合理水準,人民幣匯率總體上處於合理區間。第三,中國經濟增速仍然居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前列,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産仍然具備較強的吸引力。

  綜合施策應對全球貨幣戰迷局

  應對當前全球新一輪的“降息潮”和“貨幣戰”,必須首先清醒認識和把握國內外環境。放眼世界,2015年經濟復蘇形勢恐怕不如市場預想的那麼樂觀,歐洲低速增長遭遇希臘債務危機,新興國家經濟金融穩定面臨考驗。反觀中國,內有經濟下行、産能過剩、信貸品質堪憂等難題,外有出口壓力大、競爭性貶值等風險。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下,中國要應對挑戰、推進發展,僅憑單一的貨幣政策或匯率政策是不夠的,必須統籌謀劃,綜合施策。

  一是更加堅定地轉向內需,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和消費的基礎作用。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重要位置,逐步推動經濟實現內生增長。要創造更好的消費環境和消費條件,鼓勵和支援資訊、養老、旅遊等新型消費。要加快投資核準制度改革,切實取消和減少審批事項和前置條件,推進三大新區域戰略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

  二是應引導和支援企業做好應對出口困局的準備,在盡力促進出口增長的同時,鼓勵我國企業擴大進口,特別是要增加資源性商品以及高端裝備和技術的進口,適度增加消費品進口。我國各類企業也要尋求在全球配置資源,培育參與全球競爭的新優勢,向我國中西部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産能,在靠近原材料産地、産品市場或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方進行生産。

  三是鋻於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物價漲幅水準偏低,未來中國貨幣政策宜適度趨松。未來幾個月的貨幣政策調控,一方面,要避免貨幣供給增速進一步下降,為投資增長創造良好融資環境,特別是保障國家重點項目資金到位;另一方面,要尋求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給實體經濟減輕利息負擔。此外,還要關注資産價格走勢,防止泡沫化。

  四是我國在堅持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的同時,還需密切關注外貿順差、外匯佔款、跨境資金流動等變動趨勢,既要讓市場決定匯率走向,允許人民幣適度貶值,也要保留在合適時機干預人民幣匯率的可能性。在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環境下,要密切關注外幣貸款風險,避免過度的風險暴露,確保及時足額償付。還要繼續支援人民幣國際化,鼓勵在對外貿易和投資結算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幣,放寬對人民幣境外投資的限制,允許更多的離岸人民幣回流投資境內。

  五是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避免以鄰為壑,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通過雙邊和多邊領導人會晤和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推動落實G20峰會以及APEC領導人會議提出的加快全球經濟增長的議程,督促部分發達國家進行結構調整和推動制度改革,而不是一味地通過寬鬆貨幣、匯率貶值來刺激經濟。要做好預警和監測,防範新興市場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