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人品與學問是兩回事
- 發佈時間:2015-03-20 01:29:2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天討論學術至少應該分兩個層面:一個人的"學"--學問、做學問的態度,甚至人品,當然也包括他的思想;還有就是"術","術"就是怎麼樣把他的"學"轉化為客觀存在的,能夠影響社會、能夠傳至後代,至少能夠記錄下來的這樣一種産品
編者按:
葛劍雄享有“葛大炮”之稱。連續7年擔任全國政協常委的他,每年都要拋出一些重磅話題,使媒體趨之若鶩,並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反響。
葛劍雄敢言能言,他的提案,個個都問計於民、毫不含糊,並且一問到底、負責到底。
今年兩會,葛劍雄因從炮轟首富到抱怨記者太多再度引人關注。
葛劍雄雖然“任性”,但並不是“亂放炮”,他的基本原則是公共性、不越界、注意紅線和留有餘地。
有人跟我辯論説,你們有民國那些高潔的人品嗎?人品跟學問也是兩回事。我早在20多年前就寫文章質疑過人品跟學術成果的關係,有的人説“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我就問他,汪精衛做了漢奸以後的書法是不是就明顯變了呢?是不是就不好了呢?寫詩的人都稱汪精衛的詩作得很好,他做了漢奸以後有些詩也不錯。如果再聯繫到具體的人,學界曾經一度否定王國維,説他思想保守、抵製革命,現在反過來又有很多人讚揚他,但是不管你讚揚也好,反對也好,他的學術成就都不會因此受影響。
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討論學術至少應該分兩個層面,一個人的“學”——學問、做學問的態度,甚至人品,當然也包括他的思想,這是“學”。什麼是“術”呢?“術”就是怎麼樣把他的“學”轉化為客觀存在的,能夠影響社會、能夠傳至後代,至少能夠記錄下來的這樣一種産品。
有句話叫“不學無術”,學也沒有,術也沒有,這就完了。但是有沒有“不學有術”呢?有沒有“學而無術”呢?都有。比如我們現在讚揚某個人學問多好,但是因為客觀的原因或者主觀的原因,他沒有産生任何成果,那麼還不能算學術。比如大家都讚揚陳寅恪先生,因為他懂十幾國語言,這是他的學,不是學術。學術的話我就看陳寅恪先生留下的論文、著作,他講隋唐制度很了不得,講得比前人都透徹,但是從這個論文裏我看不出懂多種語言對這篇文章有什麼幫助。
真正對學問有貢獻的話,那麼他應該把這些體現在某一門學術上面。這是為大家,不是為他自己。所以歷史上真正對學問貢獻大的人,像司馬遷這樣,哪怕條件艱苦,他也把所有能寫的都寫下來,把所有能做的都做下來,留給後人。我們對《尚書》有比較詳細的了解,是因為有人把比較早的文字傳承下來,我們應該感謝一位也許當時並不是一流的學者,他是誰?伏生,山東人,秦始皇時代的博士,而且他這個博士就是專門研究《尚書》的。秦始皇雖然燒了外面的書,但是官方的書他是不燒的,不僅可以保留,而且有人專門去研究,伏生就是研究這個的。所以秦朝亡了以後他把書藏起來,藏在墻壁裏,同時他怕這個書毀掉,他就把它全部背了下來。果然,等到戰亂過後,藏在墻壁裏的書找不到了。終於,在他90歲的時候等到了漢朝派來的官員,來聽他背書,他的口齒不清了,由他的女兒給他當翻譯,結果《尚書》的文本留下來了。也許在那個時代,秦始皇身邊學問比他高的人多得是,但是他們都只是自娛自樂、自我欣賞,或者在當時博得一個高名。如果沒有人去做這種具體的事情,那麼這個文脈就斷了。
學問跟人品當然也有關係,但並不是人品好的人一定學問好,一定學術好,這是兩個概念。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討論前人的學問經常會捲入到無謂的爭論中去,就是因為大家的標準不同。有人反駁我,民國時那些人比你們現在這些人強得多。我説,這本身是一個主觀標準,不是一個客觀標準。但是就客觀標準來講,我今天比較這個人或者這個階段的學術,我只看他們産生的成果,而不是簡單講人品,更不是簡單講思想。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