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理財有風險 投資須謹慎

  • 發佈時間:2015-03-17 11:29:19  來源:寧夏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核心提示:有些金融理財産品銷售人員會誇大産品的預期收益,來誤導消費者。而日益興盛的網際網路金融理財中,也有諸多涉嫌欺詐甚至“非法集資”的陷阱。在銀行購買理財産品時,應仔細查看産品認購書,問清楚産品屬性,看好相關産品合同的條款規定;進行網際網路金融投資,投資人不能簡單地只看收益,應該分析平臺背後的真實業務。

  【案例】定期存款 誤買保險

  傳統銀行保險等銷售人員會出現利用消費者表述不夠嚴謹且缺乏相關知識,來誤導消費者的情況。今年1月,在廣州某事業單位工作的馬小姐前往銀行存款時,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大忽悠”。

  “當時我説要定期存款,銀行大堂經理就建議買另一款定期産品。”馬小姐説,對方説這並不屬於理財産品,和定期存款一樣,保本無風險,收益還更高,一年後就可以領取本金和利息。“因為是熟人,我就相信她了,也沒有細看手續單,直接簽名了。”

  馬小姐直到回到家後,才發現這款工作人員稱為和存款一樣的定期産品其實是保險。儘管她已在第二天后將該保單退保,但還有很多消費者並沒有及時發現,而無奈承擔錢財損失的風險。

  【專家】細看條款 問清屬性

  雖然大多數理財産品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大部分行銷人員也能做到合規合法,但也總有一些行銷人員和網際網路金融網站,為了多賣理財産品,而利用消費者的信任進行“忽悠”。

  “無論是銀行、保險公司還是網際網路金融産品,在向消費者介紹理財産品時,需充分告知消費者産品屬性,如果消費者在不知情前提下購買,那麼這些機構就存在誤導消費者行為。”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健一建議,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理財産品時首先要理性,不要輕信一些銀行銷售人員、保險代理人,以及網路頁面上所給出的産品收益保證,警惕一些宣傳語中的“預期收益”。

  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産品時,一般都會看到銀行或保險公司提供的産品認購書。如果是銀行的理財産品,一般認購産品的名稱為“×××銀行第×期人民幣(外幣)理財産品”,還會有理財産品的編號;如果是銀保産品會在認購書中有保險公司的名稱、保險産品的名稱等。

  “消費者看中一款理財産品,最好也要在購買之前和家人商量之後再做決定。而且建議要問清楚産品的屬性,看好相關産品合同的條款規定。”劉健一表示,消費者也可以通過相應的金融監管部門來進行投訴維權。

  【網路理財】投資方便 當心陷阱

  近年來火爆異常的P2P網貸投資也成為了風險高發集中地。“錢多、沒人管”的亂象一直困擾著網際網路金融P2P投資。“保本保息”“高收益”外衣包不住自融、虛假標等問題,一旦平臺出問題,投資人的維權之路漫漫。

  春節前,廣州交易規模最大的P2P網貸平臺“盛融線上”首度出現提現困難,並被爆出因平臺自融等關聯交易致使資金鏈斷裂。春節後,盛融線上不斷出臺方案,目前已發放資金250多萬元,卻始終沒有解決9億元債務問題,上萬投資人正在經歷艱難的維權之路。不少投資人感嘆,網際網路金融投資方便,然而出了問題後,債權追溯之路卻困難重重。

  網貸之家創始人朱明春分析,現在P2P市場魚龍混雜,很多公司都是因為老闆缺錢,然後開一個平臺自融,這種風險很大,往往這種平臺給投資人的收益比較高,所以投資人不能簡單的只看收益,應該分析平臺背後的真實業務。“建議投資人在沒有時間對平臺進行全面考察的時候,還是去投一些背景比較大的平臺,比如上市公司背景、國資背景,或者獲得了大的風投的一類平臺。”

  如果所投資的平臺真的不幸出現了風險,朱明春建議投資人通過法律的途徑,第一時間介入,把資金追討一部分或者全部。當平臺出現風險,維權是一個很艱難的問題,涉及到眾多的債權人,應該選出意見領袖,找有經驗的律師,通過法律途徑儘快保全資産,追討債務。

  (據《南方日報》報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