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調兵遣將謀新圖 銀行成集團人才“旋轉門”
- 發佈時間:2015-03-16 08:47:3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平安集團各子平臺正大量引入銀行係人馬
銀行成集團人才“旋轉門” 平安調兵遣將謀新圖
以保險起家的平安集團,銀行的標簽越發閃亮。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除了已經擺到臺面的平安證券、平安信託高管人事變動,越來越多的平安銀行中層幹部也在集團內部子公司獲得提拔任用。知情人士稱,這一變動是平安集團整體戰略漸趨完善的濃縮。
“這是一個必然趨勢,因為在綜合金融的格局下,銀行是業務最全面的一個節點,也掌握著基礎結算賬戶和基礎資産。如果其他專業子公司的高管不懂銀行,這個差距還是蠻大的。”平安集團一位不願具名的高管對記者表示。
據記者了解,目前平安集團旗下證券、信託、陸金所、網際網路金融等各個平臺都有平安銀行背景高管坐鎮。平安信託更是從銀行大幅選人,除張金順、冷培棟等高管之外,還有100多人團隊從平安銀行平移過去。
銀行係猛將坐鎮山頭
如若平安銀行廣州分行行長楊志群、平安銀行南京分行行長冷培棟順利到任平安證券總經理和平安信託總經理,加之此前已經就位的證券董事長謝永林和信託董事長張金順,平安集團的投資業務皆由銀行係大將坐鎮。
但事實上,銀行係大將不只把關山頭,還滲透到了集團旗下各子公司的業務崗。
以信託為例,接近平安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平安信託正在籌建幾個新的事業部,如投行業務事業部、交易金融事業部、新業務發展事業部等,“平安銀行那一下調了好幾十號人過來,這些部門的老總都由他們出任,整個中層幹部裏面,銀行來的人很多。”上述知情人士説。
平安銀行內部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確認,目前銀行共有一百多號人進駐信託各業務條線。
記者還注意到,承擔平安集團網際網路金融、移動金融戰略部署的幾大創新業務載體,如陸金所、平安付、平安好車、平安好房、平安科技等,皆不乏銀行係人馬把關。
其中,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深諳銀行消費信用業務,麾下副總樊方智、姚志平皆有十餘年以上的銀行業從業經驗;平安付董事長王潔鳳曾任荷蘭銀行中國區執行總裁;平安科技董事長陳心穎也是平安銀行董事會成員。
平安銀行人士還對記者表示,原平安銀行副行長陳偉因個人原因滯留上海,後被就近派駐陸金所,協助相關工作。
綜合金融的必然結果
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這種人才的流動方向是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戰略的必然結果。
“綜合金融裏面的核心,是一個賬戶。就是客戶的基本結算賬戶要在平安銀行,平安銀行成為客戶的主辦銀行後,相應的交叉銷售才會更有效率。雖然現在零售方面銀行仍然在努力轉化集團沉澱的客戶,但在公司金融上完全可以先行一步,這就意味著子公司的負責人必須懂銀行才能發揮更好的協同效應。”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
這位人士還對記者表示,未來綜合金融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怎樣打通子平臺的直接融資能力和銀行基礎資産之間的渠道。
“銀行的資産不可能無限擴張下去,一些好的資産可以打包在證券、信託或者陸金所的平臺銷售給客戶,這既可以盤活銀行報表,也能為高端客戶帶來更多有價值的項目源。這種模式的核心在於,子平臺的領導必須熟悉銀行的風險特徵,這樣才能夠從源頭上把控項目品質。”該人士稱。
盤點平安集團各業務模組的發展軌跡,這種按業務需要來選人的思路一直存在。平安集團一位前員工對記者稱,平安集團從保險向任何一個金融子牌照擴張的過程中,業務從無到有的階段均喜歡從市場招募各細分行業的頂尖人才。但在完成業務體系的構建之後,能夠貫徹並執行協同戰略的人就會慢慢在各個關鍵崗位上出現。
“以前是有客戶,沒牌照。現在客戶有了,牌照有了,各平臺的基本框架也構建起來了,所以重點就會放到怎樣發揮協同效應上。從銀行選人到各個平臺,正是基於這種思路。”該人士稱。
平安銀行的知情人士則對記者表示,由於各子平臺頻繁從銀行選人,導致銀行核心管理崗位的人才流動非常頻繁。目前平安銀行也已經制定相應的內部人才培養計劃,計劃從一批出生於1970~1980年期間的業務骨幹中重點培養後備管理人才。
創新業務並軌加速
在人才不斷佈局到位的同時,各業務模組的整合和調整也在加速。
“這四項業務要整合是無疑的。只是現在還停留在高層間的討論階段,究竟是一個主體吸納另外幾個主體,還是新成立一個殼子把所有業務裝進去,都還沒有定數。畢竟這幾塊都也都不是小頭,或多或少涉及一些博弈。”上述接近平安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他口中説的“四項業務”,指的是信保業務(含富登擔保和信安小貸所有的線下網點)、陸金所個人小貸類業務(含線下諮詢網點和為陸金所交易資産做擔保的平安融資擔保)、平安直通電銷小貸、平安數據科技的壞賬催收團隊。
對此消息,記者也從平安金科(深圳平安金融科技諮詢有限公司)人士處得到了證實。該人士還告訴記者,如果是“吸納”方案,很可能是以平安信保為主體,陸金所個人小貸、直通電銷小貸團隊向平安信甭!
但不管是吸納或者是另置主體,平安這招棋的意圖再明顯不過,劍指信貸業務。就是將目前散落于各板塊下的個人消費類貸款、小微企業經營性貸款收攏管理。
現實作用可能巨大。就在上周,陸金所曝出4億元壞賬,其中儘管被坐實的2.5億元來自於非標業務,卻引得業界與投資人對陸金所P2P業務的質疑一片。
隨著産品線和交易結構的多元化擴張,陸金所早已從單純的個人小額信貸撮合平臺,演變各類金融資産的資訊服務仲介、財務顧問和交易安排人。
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將對個人及小微企業的點對點融資模式割裂出去,顯得很有必要。上述金科人士就認為,這樣的做法可以避免以後集團類似業務的重復建設。(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