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3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奢侈品別被寵成“壞孩子”才好

  • 發佈時間:2015-03-11 16:26:35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奢侈品可謂消費市場的“貴族”,在許多人眼裏,是一種財富、身份、品位乃至地位的標簽。有的消費者對奢侈品的喜愛幾近癡迷,甚而成為國際時尚奢侈品的“品牌控”,縱是大把豪擲銀子,也在所不惜。

  倘若一擲重金買來了主人的喜不自禁,也算“物有所值”。怕只怕,銀子嘩嘩流,換來的卻是一肚子冤枉氣。昨日羊城晚報有報道説,一位華僑劉女士,去年在羊城花6萬元買了只愛馬仕包,次日即發現拉鏈有瑕疵,疑為假貨,遂到店提出鑒定和修復的要求,殊料拖了9月之久,不僅毫無結果,包也未能回到其手中。

  著名的國際奢侈品品牌,售後服務竟是如此水準,確實令人難以理喻,劉女士氣憤地斥其“店大欺客”。而事實上,劉女士與奢侈品牌不得不説的遭遇並非孤例。媒體有關國際奢侈品在華遭受投訴的報道,也時有所聞。更有報道稱,世界奢侈品協會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某些同一奢侈品品牌,每年在華售後投訴量比歐洲高出65%以上。

  這就奇怪了!一向標榜工藝、品質、價格、服務等大一統的國際品牌,何以到了中國其投訴量便遠高過本土,莫非水土不服?

  平心而論,真正的國際品牌無疑都很看重其品牌聲譽,有的國際品牌一入中國便顯得傲慢欺客“耍大牌”,或也事出有因。一則中國近年迅速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高地,歐美等品牌爭先恐後前來圈地搶錢,商品到了,但服務則遠遠滯後,而服務也是最能體現奢侈品品質的重要一環。二則中國消費市場監管理念和制度的缺失(如美國等採用的“無理由退貨”),使得國外某些奢侈品對中國市場形成事實上的雙重標準。在國外安分守規矩,而進了中國市場則無所顧忌,因為無規矩可守。

  事實上,某些國際品牌在中外市場的“兩種品質”和“地域歧視”等,在我們國內已廣受詬病。尤其是在“重商”語境下,一些地方為吸引國際品牌入駐,無原則地施以種種“優惠”,降格以求,放鬆監管,也使某些商家有恃無恐,玩起以次充好,“狸貓換太子”的把戲。對此,相關部門不該再無所作為,而應儘快填補制度和監管的漏洞。

  至於消費者,不能不説,在近年奢侈品熱的時尚潮流中,其實裹挾著諸多盲目、幼稚和非理性的成分,過度的奢侈品寵愛,吹大了奢侈品消費的泡沫,也造成了供需角色的轉換,令有些國際品牌從尊貴的公主演變為被寵壞的“壞孩子”。因此,要防止奢侈品圈中出現更多的“壞孩子”,既要制度發力,也需消費者自身維權意識、消費觀念的轉變,多管齊下,凈化奢侈品消費的環境。(作者閱盡,本報首席評論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