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外貿何處去
- 發佈時間:2015-03-11 10:29:3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寧波外貿總額逆勢增長,再次突破千億美元。"寧波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俞丹樺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表示。2013年寧波外貿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
但數據在年末卻持續步入下行趨勢。據寧波海關統計數據,2014年1?11月寧波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約945.4億美元,同比增長4.2%,全年則僅增值3.3%。即便躋身"外貿千億美元俱樂部",也掩飾不住寧波外貿形勢嚴峻,亟須轉型升級的尷尬。
作為"三駕馬車"之一,外貿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區域發展影響巨大,也隨之帶來波動。如在金融危機前後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長期保持在20%左右,2013年則降至-4.4%,2014年緩慢回升至0.3%,4年來首次轉正。
寧波對外貿易方式單一,以一般貿易為主,且出口主體為中小企業。金融危機後,全球貿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對出口企業的高新技術應用水準、技術附加值等要求越來越高。這對寧波外貿衝擊較大。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外貿轉型的障礙不僅來自企業,更牽扯到盤根錯節的政策更新,是一項系統工程。
下行
"原材料成本在漲價,用工成本增加,再加上人民幣的升值,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看著貿易總額很大,其實越來越不賺錢。"寧波一家做了20年的外貿服裝加工企業負責人向《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訴苦。
"三江交匯處,一湖居中央。"傍水而建的寧波,是中國最早開放的貿易口岸之一。自1988年成為計劃單列市以來,寧波借助地理位置的優勢,不斷制定促進對外貿易的各種優惠措施,外貿成為寧波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根據寧波市政府公佈的數據,2013年,全市生産總值(GDP)為7128.90億元,其中外貿進出口總額1033.3億美元(按當年的匯率,約折合人民幣6193.7億元),佔其GDP的86.9%。
寧波市社會科學院教授吳作鵬表示,寧波經濟的外貿依存度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和同類沿海開放城市水準,全市超過1/4的就業人員與外貿出口有關,千軍萬馬的中小企業是寧波外貿的主體。
以量取勝的外貿曾經讓寧波經濟發展獲益,但是也給日後的産業升級埋下了隱患。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0月,寧波的外貿仍以一般貿易為主,佔比為83.4%,加工貿易佔比為14.7%,其他貿易佔比1.8%。在寧波對外貿易的産品中,以機電和紡織服裝為主,佔比分別為42.9%和19.2%,高新技術産品貿易額僅佔比8%,並且同比呈下降趨勢。
也就是説寧波的對外貿易仍依賴廉價、低附加值的産品,而這種産業結構風險抵禦能力也相對較低。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在寧波調研時,不少加工型外貿小企業紛紛抱怨,近年來全球貿易壁壘增加,外貿環境惡化,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
"我們在外商面前基本沒有議價能力,企業利潤已經不到5%,開工是為了減少虧損。"寧波一家毛巾加工廠的老闆表示。
"外貿微利經營現象沒有明顯改善。"俞丹樺説。據寧波外經貿監測數據,2013年 98家重點外貿企業虧損面達到30%。
此外,寧波的外貿流向集中度非常高。2014年前三季度,寧波對外貿易出口市場仍以東亞和歐美為主,佔73.54%,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新興市場總量佔比較小。
"對外貿易地集中,産業形式雷同,容易引發同類企業的貿易衝突。當地區經濟發生劇烈波動或國際政治出現重大事件時,寧波的外貿型經濟容易受到事先難以預測的打擊。"寧波大學商學院教授楊麗華認為。
轉型
一條彎彎的曲線,兩端朝上,遠看就像微笑的嘴型。這是著名的"産業微笑曲線"。楊麗華表示,研發與銷售分別佔據微笑曲線的兩端,因為附加值高。而寧波的出口企業大多以一般貿易為主,處於微笑曲線的中間低點,這就造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局面。所以寧波外貿企業應加快産業升級和轉型,儘量在全球産業鏈分工的"微笑曲線"中佔據有利位置。
她認為,寧波企業可以通過産品升級,出口産品從原來低檔往中檔、中檔往高檔走,提高附加價值;或者通過産品下移,創造不同的出口市場,讓行銷固定成本往下降,創造規模經濟;也可以通過産品的水準延伸,開發更多的市場。
面對複雜的外貿形勢,寧波要繼續發揮"外貿馬車"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力,就必須轉型。
其實從2012年開始,寧波市已經實施外貿實力效益工程和外貿育苗工程,推動寧波外貿從"千軍萬馬"向"精兵強將"轉變。
寧波市長盧子躍也表示,要圍繞"擴總量,促增量,提品質"要求,做大、做強、做優寧波外貿,走出一條"以貿促工,工貿聯動"新路子。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了解到,為了促進外貿出口轉型,寧波市推出了企業分類處理,即甄選出10個大企業作為支柱,政府出臺措施鼓勵成長為大型跨國企業。而對於中小微企業,則在訂單融資、進出口代理、業務諮詢、風險管理等方面給予了更多政府服務。
"寧波20000多家外貿企業中,中小微企業佔了大多數。這類企業面廣量大,工作仍有待加強。"俞丹樺坦言,這類企業如何培育自己的品牌,在設計、終端銷售等環節上迅速彌補不足,已成為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
然而,很多中小型企業主卻對"轉型"有苦難言。受訪的中小企業主紛紛表示,這需要財力、人力、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援,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們現在想的更多是如何活下去,再談轉型升級。"前述毛巾加工廠負責人説,他更關注的是如何度過眼下的困難。
對外經貿大學一名教授認為,2015年外貿形勢雖然可能好轉,但目前外貿型中小企業轉型仍然比較困難。這既需要政府適時推進投融資體系改革,使資金更多流向中小企業;也需要政府牽線讓大學、研究所等機構加強與中小微企業的合作,提高創新能力。"長遠來看,更需要政府將中小企業發展納入地方産業發展規劃中,加強對其轉型升級的業務指導和政策引導,為其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宋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