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環保稅漸行漸近 用市場之手織好環保之網

  • 發佈時間:2015-03-10 10:49: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廣網財經北京3月10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在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凸顯的背景下,環保當仁不讓地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討論的熱門話題。而很多污染排放企業並沒有為此付出相應的責任,讓人為之氣憤。

  以2013年為例,當年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等四項指標為主的全國排污費,應徵收總額是575億元,但當年實際徵收216億元,不足應徵收總額的40%。值得關注的是,"做好環保稅立法工作"今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無疑是當前生態環境不容樂觀的一個寫照。

  儘管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制度對遏制環境污染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總體效果遠遠談不上理想。截至目前,中國還沒有設立專門的環保稅種。關於環保稅的改革如何推進,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説,環保稅主要是把現在的收費改成稅,不過不能指望環保稅來解決類似大氣污染這樣的問題。因為這類問題,需要每個人肩負起責任。

  專家説,現行排污收費政策,徵收標準偏低、範圍過窄,而且徵收不力,單純依靠行政干預不足以解決現階段的污染問題。而徵收環保稅,就是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生産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去,再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的一种經濟手段。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省市在徵收揚塵排污費。比如,北京市在全市範圍內開始徵收建設工程施工工地揚塵排污費,並實施差別化收費政策,同時還針對污水、噪音、固廢和危險廢物徵收排污費。

  怎樣通過環保稅糾正市場失效?怎樣用市場之手織好環境保護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做出解讀。

  經濟之聲:未來的環保稅和排污費相比,有什麼不同?

  李佐軍:環保稅與排污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第一個方面,稅是法律制定的,而費可以由行政來確定。第二,它的強製程度不一樣,法律確定的稅強制性是很強的。第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一樣。環保稅一旦確定下來之後,它會保持相對的穩定,要持續徵收,而費可以做調整。第四,稅必須是全國統一的,而行政的一些收費全國各個地方可以不完全一樣,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徵收。

  經濟之聲:是不是像一些企業認為的那樣,覺得即使不達標,只要多交錢,也可以繼續施工、繼續排污?

  李佐軍:只是考慮稅費這個問題的話,如果企業或者其他的主體,按照法律的規定把該交的交上來了,它是可以採取繼續施工、繼續排污的。但是實際上就是稅費只是我們解決環境保護的手段之一,因為我們還有新的環保法,還有其他的很多的手段。所以在實際情況中,它不見得還可以繼續的排污,因為我們還有其他的手段來規範它。也就是説能否繼續施工,是取決於污染的程度、污染的危害,以及除了稅費之外的各項法律政策和規定對它的約束。

  經濟之聲:落實到環保稅,環保稅是怎麼樣一個徵收?是統一的稅率還是累進稅率,還是有針對不同的污染企業有不同的稅率?

  李佐軍:這些具體的可能要等到新的環保稅有關的立法出來之後。當然,它肯定有一系列具體的規定。針對不同的主體,不同的情況,會有徵收不同的範圍,徵收的標準,徵收的方式,或者是誰來徵收。

  經濟之聲:對於環保稅,有人擔心它的推出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導致一些中小企業無法承受,進而最終由消費者來買單。這種擔憂有沒有道理?

  李佐軍:有道理。因為環保它是要付出成本的,是需要投入的,而且是有機會成本的,所以對於企業來説,如果説不能能夠通過技術進步,通過創新來提高內部效率的話,它要維持自己的生産,就很有可能把環保的成本轉嫁到結合産品的價格上去,最終消費者要承擔。

  針對這麼一個情況,一方面,我們應該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上下功夫,進一步限制企業把環保的成本全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另一個方面,我們還是要促使企業更多提高效率,通過技術進步提高效率的方式,來消化它內部的成本,包括環保成本,然後為消費者騰出更多的消費者剩餘。其實消費者在選擇商品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環保不是某家企業,某幾家企業,或者某些人的事,是咱們每一個人,每一位消費者也都要付出相應的責任,我們在使用每一度電,或者坐每一趟車的時候,必須要承擔相應的環保,必須要承擔相應的成本,也是咱們必須負的責任。

  經濟之聲:未來我們收上來的環保稅,會怎麼用?

  李佐軍:收上來的環保稅,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會有一個統一的考慮。當然從我們總的一個原則的建議的角度來看,既然是環保稅,那麼就希望它專款專用,主要用於環境保護、或者生態建設這個方面,來促進整個美麗中國的建設。這肯定是一個大的方向,大的一個思路,專款專用,那麼專款專用還有一個前提,就是專款誰來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