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汽車能不能長出“蘋果”?

  • 發佈時間:2015-03-10 05:32:3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兩 會 視 點

  “這個時代很容易産生顛覆性創新。”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委員接受採訪時如此斷言。

  3月2日,在由科技日報社主辦的《科技創新大講堂》上,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這樣描述顛覆性創新造就的“未來汽車”:“自己會開,需要時出現,下車就不見,隨時充電、高效利用,能源和擁堵問題就不存在了。”

  創新創業“大佬”們的想法與武漢理工大學教授胡樹華委員的提案不謀而合——“抓住新一代轎車機遇實施國家汽車創新工程”。“就像蘋果公司重塑手機行業一樣,智慧手機革舊立新,擠沒了諾基亞,拖垮了摩托羅拉。”胡樹華委員表示,新能源、新網路、高智慧帶來的契機,會顛覆汽車行業。

  産業技術積累“快過你想像”

  實際上,已經有人在試吃“第一隻螃蟹”。有媒體報道,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一直在審視汽車領域,尋找“將軟體和服務搬到汽車上”的路徑,並開始招募人手,尋找電池和機器人方面的技術專家。谷歌在1月也表示,將在五年內推出自動駕駛汽車。

  “我在車裏接電話,可以把他虛擬到我的副駕駛上,近距離交流。”胡樹華認為,未來的汽車將50%是交通功能,30%為了工作,20%提供生活娛樂。“這些技術都成熟了,而且快過你的想像。春晚上李宇春的節目就用了這個技術。”

  新能源汽車帶來的變化遠超能源消耗方式的變化,胡樹華解釋,“只有電機、電池、電控3大部分的新能源汽車是沒有發動機的,也沒有儀錶盤”。

  結構的完全不同給了汽車成為網路終端的可能,胡樹華説,“把智慧技術嫁接進去,汽車會擁有自己的系統,進行判斷、分析。再把一個智慧汽車接入到網路裏,讓它能夠定位、互相連通,就能做到車聯網,成為自己會開的車”。

  李開復對融合了新能源、新網路、高智慧的新一代汽車有更清晰的描述,“汽車完美共用,我們只需要2.5%的車,效率更高,而哪怕只減少80%,用20%,擁堵能源問題都可以解決”。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瓶頸在慢慢被破解,東風汽車公司高級工程師馬力委員説,他看到過行駛四年、150萬公里的大客車電池衰減只有10%,“無線充電也在城市公交的終點站上試點,車位下面就可以實現大功率充電”。他預測,十年後,有了漸趨成熟的基礎技術,“汽車可能不再是機電産品,而是電子産品”。

  “改良”創新遭遇惰性 傳統行業外強內荏

  “上了車”的産業往往存在對新事物的抵觸。胡樹華分析,“新能源車為什麼多年發展不快呢?老牌汽車工業企業,如果把新能源車搞上來,原來的生産線勢必面臨淘汰,損失較大。所以越是大企業越有創新惰性”。

  馬力也認為,“受迎合市場、維持經營收益的牽絆,企業承擔週期長、見效慢的基礎性研發負擔重”。

  在我國,大型汽車國有企業存在另一種惰性。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委員認為,國企領導在任期內不想投錢創新冒險。儘管國家實施了稅收加計扣除政策,對國有企業的影響並不大。他建議通過改變增加一把手的考核指標推動創新,“不能光考核企業利潤,還應該考核任內有哪些成果被扶植轉化”。

  “這也是我國汽車電池技術在比亞迪等民營公司發展和轉化迅速的原因。”胡樹華説。

  成本高也會對普及率産生影響。馬力認為,“多套系統的嵌入勢必拔高汽車價格,推廣初期市場接受程度會低,企業獨力難支”。

  在胡樹華看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一定歷史階段發揮作用,但將汽車産業拱手相讓,“傳統汽車産業不是國人的産業”。

  “合資的汽車企業,如果遇到國際危機,會不會被撤資?”馬力很擔憂。

  “自主品牌弱勢,自主技術少,自主智慧財産權掌握在外資手裏。”胡樹華説得嚴厲,“整個汽車工業基本全軍覆沒,成為別國的‘殖民’産業。”

  “基本是這樣,”馬力表示贊同,“國家層面的研究機構,目前多以管理和服務為主,很少從事技術産品的開發研究。”

  在馬力的印象裏,外國技術的輸入蠶食了我國的技術力量,技術梯隊有所退化。“如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現在的主要職責是認證、檢驗和提供技術情報諮詢等;我國汽車行業的統領主管原來是汽車局,現在也沒有了。”

  搶抓機遇組織聯合 “新汽車”勢在必行

  事實上,我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已有所察覺,2014年,百度啟動無人駕駛汽車研發計劃,成為國內率先宣佈謀劃新一代汽車的民營企業。

  然而,和谷歌、蘋果的體量相比,百度並不具備優勢,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委員今年提交提案呼籲搭建“中國大腦”,為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提高基礎設施,希望得到國家層面支援。

  “機會稍縱即逝,晚一步就可以錯失機會。”胡樹華説,“在技術發展水準指數級增長的時代,國家必須搶抓機遇,否則可能再次落於人後,受人鉗制。”

  彎道超車是個趨勢,在現有的産業基礎上,國家層面必鬚髮力,馬力建議,新産業萌發初期,應該在國家層面研製技術、統一標準,“再賣給國內企業也可以”。

  “應該在中央層面成立領導小組,聯動實施國家汽車創新工程。”胡樹華認為,在領導小組下搭建制定實施專項計劃的管理平臺和聯動攻關的技術平臺,突出新一輪汽車發展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網路三大領域重點攻關,同時,給予産業資金支撐、市場支撐、人才支撐和基地支撐。

  “只有組織官産學研大聯合,動員全國的科技力量和有效資源,才能把各方資源嫁接到一起,搶佔新一代汽車技術的制高點,汽車行業的顛覆性創新才有可能出現。”胡樹華説。(科技日報北京3月9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