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投入驅動轉向全要素生産率驅動

  • 發佈時間:2015-03-10 01:00:1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蔡昉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常態的邏輯起點和事實起點都是中國經濟的減速。對經濟減速目前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是需求的因素,是週期性的減速,不是長期的,增長速度還會因為一些週期因素的改變而回到正常軌道上來;另一種則認為是供給因素造成經濟增長減速。

  如何判斷減速決定了採取什麼樣的對策,不同的政策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當認為減速是需求因素造成的話,自然會採取一系列刺激需求的辦法。從中國目前情況看,如果過度使用刺激需求的舉措,可能帶來以下幾種後果:

  其一,進一步軟化企業預算約束。國有企業,甚至一些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會因為刺激政策而導致預算約束軟化,競爭力缺乏,在極端情況下企業會變得半死不活,成為僵屍企業。

  其二,可能進一步加大金融風險和債務風險。很多研究顯示,中國現在的杠桿率很高,儘管經常説風險可控,但是風險可控的前提是風險已經存在。

  其三,從製造産品到基礎設施的全面産能過剩。我們都知道製造業産能過剩,對於基礎設施來説,並不是造好就萬事大吉,如果沒有得到充分使用,其實也是一種産能過剩。

  除此之外,過度刺激還會給勞動力市場帶來風險。刺激政策看上去對就業很有好處,而事實上,當把大量半熟練或非熟練勞動力都吸引到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行業中,這些行業又會形成産能過剩,一旦遭遇衝擊,這些勞動力就會陷入週期性失業狀態。

  因此,如果一味採取刺激需求的政策,將導致一系列錯誤結果,令經濟增長減速變成停滯,導致中國經濟滑向中等收入陷阱的邊緣。

  正確認識和主動應對新常態,則可以把新常態變成新的機遇,從而延長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認識到這種新常態,有助於我們通過改革來贏得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或者説獲得改革紅利,立竿見影地得到提高潛在增長率的效果。傳統的刺激辦法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因為在預算約束軟化的情況下,政府給企業補貼,給它非常寬鬆的宏觀政策環境,企業就沒有動力從投入驅動轉向全要素生産率提高驅動。

  從投入驅動向全要素生産率提高驅動的轉變,其實是與産業結構調整、産業升級相連接的。在舊常態下,我們很容易得到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比如,勞動力從第一産業轉向第二産業、第三産業,就意味著從低生産率部門轉向高生産率部門,經過重新配置,資源的利用效率就提高了。但是,在新常態下,這種機會將大大減少,於是就要進入第三個層次的資源重新配置——在一個行業內部的企業之間進行資源重新配置,哪個企業生産率高,哪個企業就得到發展、得到擴大,進而可以把別人的生産要素拿來使用;如果企業生産率沒有提高,缺乏競爭力,就將被淘汰出局。因此,一個創造性破壞的新環境,將成為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的常態要求。

  這個時候,政府既不能用傳統的體制去保護企業,也不能用刺激性宏觀經濟政策去保護,或者過於主觀地通過産業政策去保護。只有創造更好的競爭環境,才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實現投入驅動向生産率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所以,改革是新常態的題中應有之義。(作者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