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産業公立民營冷熱不均
- 發佈時間:2015-03-10 01:00:14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一系列鼓勵政策密集出臺的背景下,養老産業正成為社會資本的熱門投資方向。不過,在民營資本大舉進軍的同時,公立和民營養老機構政策“雙軌制”導致公立民營機構冷熱不均,民營機構定位模糊、盈利困難、經營難以持續等問題制約著養老産業的進一步發展。
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建議,在養老産業發展的過程中,政策上應“一視同仁”,同時通過購買養老服務的形式實現對産業的支援。另外,養老産業的培育需要週期,養老産業在不動産、償付能力、稅收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更大的政策空間。
窘 境 民營養老盈利前景不明
自2013年9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出臺以來,國內養老産業迎來政策密集出臺期。
此後的一系列措施,在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服務、養老産業發展方面給出多重優惠。養老産業迅速成為了民間資本的投資藍海,保險企業、房地産企業紛紛涉足。
就在民間資本趨之若鶩的同時,養老産業定位模糊、盈利困難和經營難以持續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目前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服務産業非常艱難,除固定資産投入外,由人力成本、能源費用、房産稅、土地使用稅等構成的運營成本也非常高。由於市場需要培育,前期入住率不足,民營養老機構運營壓力非常大。”全國政協委員、合眾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皓表示,調研發現民營養老機構的生存環境十分艱難。
戴皓説,以武漢一家純照料型服務機構為例,2014年服務收入僅400萬元,而人員工資、水電氣等能源費用和各種稅費的運營成本高達1300萬元,凈虧損900萬元。這還不算設施投資5億元的收益,如果按照5%的銀行利率保守計算,又是2500萬元的損失。綜合折算下來,這家養老機構一年至少虧損3400萬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太平保險集團董事長王濱也表示,目前商業養老社區建設存在“一窩蜂”的現象。商業養老是系統工程,除了養老社區外,還需要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緊急救援等內容。保險資金投資養老産業要有收益,但成功的企業不多,同時養老社區建設週期長、資金運用量大、回報率較低。
一位養老産業從業者表示,養老産業不管定位如何,普遍盈利困難。“很多接觸過養老地産、投資過養老院的商人都表示,養老産業是一個比較慢、比較貴、比較不賺錢的産業。”上述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加之難以負擔專業完善的養老服務團隊,無論從人員培訓還是團隊管理方面,養老機構都難以做到專業可持續。與此同時,養老産業還需要醫療等更加專業的資源,真正能夠持續經營的養老機構更是少之又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原董事長楊超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高端的養老社區和養老産業目前也存在缺少成熟可行盈利模式的問題。調研發現,在涉足養老産業的公司中,只有極少數通過自己的管理、品牌運營達到盈利,更多都是虧損的,“一位涉足養老産業的地産商告訴我,他基本是靠地産賺錢來彌補將來養老管理的成本”。
症 結 公平競爭環境缺失成主因
針對目前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服務産業的艱難現狀,有政協委員指出,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政府補貼公辦養老機構“扭曲”市價,導致公平競爭環境缺失。
據了解,目前,我國的養老機構主要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公辦性質,這類養老院收費低,但床位缺口巨大,老人如果想就近養老,可能需要排隊多年,才能等到一個空床位。
第二種養老機構為公建民營模式,這類養老機構由社會力量負責日常服務,政府則主要進行服務品質監督、惠民補貼發放等,由於定位不明確、成本高、收費較公立更貴等原因,盈利狀況普遍不佳。
第三種是營利性養老社區,主要面向中高端老年群體,這類機構由於投入大週期長,加上後續經營風險莫測,目前盈利者寥寥。
戴皓認為,對公辦養老機構的特殊優惠和補貼政策,導致了市場價格的“扭曲”。公辦的養老機構價廉物美、一床難求,民營市場化養老機構因成本高而入住率低下,公辦的養老機構由政府投資,運營上享受各種稅費減免以及財政補貼。
戴皓認為,目前的優惠政策按營利性、非營利性來區分,有些打著非盈利性的招牌也在做營利性的事。
他建議取消不同主體的政策“雙軌制”待遇,“無論是民營還是公辦都是給國家社會做貢獻,養老産業和服務業前期是需要扶持的。我想應該給一個公平的政策,就是大家都一樣,前期給幾年的扶持政策,五六年或者一個時間段內,讓大家在一個起跑線上”。
建 言 政府改變包建包管職能
在一些政協委員和業內人士看來,民間資本投資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在起步階段仍然很艱難,迫切需要參照非營利性機構給出優惠政策。
2月3日,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就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完善投融資政策、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加強人才保障、保障用地需求等作出了相關規定。
業內人士認為,政府提供補貼的“福利型”養老院一床難求,“貴族型”養老院和設施落後的民辦養老院床位空置率高,矛盾的焦點都集中在收費標準和服務上。因此,調動社會各方資源積極參與養老,關鍵是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民政廳原廳長李宏塔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對於民營養老機構而言,優惠政策一定要落實,床位補貼稅收優惠都要到位。
戴皓也表示,目前養老産業、養老服務在政策上還不夠清晰,發展道路還很長,養老高峰還有5到8年才能到來。
他建議,一是實施體制改革。按照政事分離的原則,政府要改變包建、包管的職能,按照多种經濟成分、多种經營方式並存和政府該持有多少股份就多少股份的原則,對現有養老項目實行改革、重組。凡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社會力量能夠承擔的,應按照轉變政府職能要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方便可及、價格合理的養老服務。公辦的國有企業和事業應投資那些戰略性和民營企業不能操作的産業。政府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從直接提供公共服務職能中撤出,從公共服務的供應者轉變為公共服務的政策制定者和品質監管者,由合格的社會組織去負責養老服務的具體運營,徹底改變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狀況。
二是對民間資本投資建設的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在起步艱難時期,鋻於其運營難、生存難的情況,建議借鑒某些地區先行先試的成功經驗,參照非營利性機構的政策予以優惠,使他們度過生存艱難的階段。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