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公立醫院怎麼就成了商業連鎖店?

  • 發佈時間:2015-03-07 03:31:2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兩會聲音

  “春季期間,我去廣東某濱海城市醫院,見到當地最大醫院的院長。我問他,你們去年發展得怎麼樣啊?他不無自豪地説,我們醫院去年營業額達到15億元,比前年增加了20%。”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鐘南山代表,通過一個鮮活的案例,指出了當前我國醫療體制中亟待改革的種種弊端。

  “有些公立醫院,像商業連鎖店一樣,開了很多‘分店’,不斷擴大病床的規模。他們擴大的動機是什麼?是改善社區醫療嗎?依我看,主要動機是增加收入。”鐘南山認為,這對我國強化社區醫療保障的醫改方針起了排斥和抵消作用,是社區醫療、分級診療不能健全重要原因之一。

  公立醫院成了“商業機構”:醫護人員收入80%以上靠醫院創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財政用於民生的比例達到70%以上,其中為了支援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中央財政將安排832億元,比上年增加167億元。

  “很感動,這是本屆政府關注民生的重要標誌。”鐘南山説,目前,我國新農合、城鎮醫療等醫保覆蓋率達到95%以上。政府工作報告中已明確,2015年我國將把城鄉居民醫療財政補貼標準從320元、提高到380元;每人平均的基本公共衛生補助從35元,提高到45元,“這是很了不起的”。

  鐘南山隨後話鋒一轉,“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説,發展需要改革添動力、群眾需要改革出實效,但當前醫改仍好像在‘改良’不是‘改革’”,“社會對醫改的評價,集中在看病貴、看病難,改善醫患關係和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三方面,特別是最後一項,實際性改革手段比較少。”

  鐘南山分析,當前,我國公益大醫院的體制是國有民營制,國家對各大醫院的投資多數是在場地、設備,但在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方面,經費投入卻不大,“醫護人員收入80%以上是靠醫院的創收。”

  在鐘南山看來,這种醫院創收和醫生收入密切掛鉤的體系,實際上是一個市場化的導向運營方式,正在催生醫療衛生商業化、私有化趨勢。

  缺乏財政收入保障的尷尬:公立醫院運營成本靠醫院自籌

  社會各界不停呼籲破除“以藥養醫”機制,但遲遲未見成效。

  “實際上,我就想問那位院長,醫院發展了什麼新技術,解決了那些疑難雜症。可他為什麼一開口就是營業額呢?”鐘南山談到了某濱海城市醫院院長的故事。

  鐘南山認為,問題在於“政府的醫療投入裏面,很少用於改革公立醫院不合理的創收機制”。在他看來,市場化引導下的醫療行為,催生了違背醫德的腐敗溫床,某些醫務人員熱衷於治病賺錢,追求最大利潤。

  “每個人都知道,公立醫院不是商業機構,辦醫院的動機應當是讓病人恢復健康。”鐘南山説,當公立醫院不能體現公益性,反而處在市場化前沿;當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不是醫療體制改革的前提,反而成為醫療改革後需要面對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整個社會都要認真考慮,醫改出了什麼問題?

  “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國家採取“國家醫療服務模式”,由財政收入保障公立醫院的發展。高收入、透明化是國際上醫務人員薪酬的特點。”鐘南山説,“中國就是個例外。公立醫院的運營成本靠醫院自籌,醫務人員的工資主要收入靠創收。正是這種扭曲的醫生收入機制問題,導致了醫患關係信任缺失、醫改裹足不前。”

  説到這裡,鐘南山講起一個身邊的故事,“前段時間,在北京某大醫院,我遇見一個學生。他説上午看病很累。我説你看了多少個?他説,看了將近70個,看到最後腦子都麻了。我説,為什麼要看這麼多。他説,你得完成指標吧……”

  切斷醫生和病人的利益關聯:把醫保經費結余用於醫生的正常收入

  “政府加大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將醫療保障經費投入到醫生合理工資費用中去,把醫務人員從創收枷鎖下解放出來。”在鐘南山看來,切斷醫生的功利性,恢復醫院公益性是根本所在。

  鐘南山説,醫務人員的勞動具有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風險壓力密集型、情感密集型以及成長週期長的特點,醫務人員工資在很多國家達到社會平均工資3倍到7倍。目前,我國二級、三級公立醫院,醫護人員“事實收入”接近社會平均工資的2倍到3倍。

  “這個收入水準是基本合理的。我並不是很任性,我自己也是個醫生。這並不是呼籲增加醫生收入,而是通過改革把醫護人員的創收,即所謂的灰色收入,轉化為正當收入。”鐘南山説。

  兩會前,鐘南山前往統計部門粗算了一筆賬:按照社會平均工資2倍到3倍給予醫務人員工資,支付金額約佔國家GDP的0.6%到1.2%,這筆開支加上目前國家用於醫療衛生的開支即佔GDP的5.57%,加起來只有7%以下。這與國際上一般醫療投入佔8%到9%的指標相比還是偏低的。日本和歐美國家是9.4%到17.9%,南韓是7.5%、巴西是9.3%。從我國去年GDP總額來看,這是有條件做到的。

  鐘南山提出,我國醫保經費結余也可以用於轉化為醫院、醫生的正常收入,“因為醫保結余越多,恰恰説明區域醫療水準、預防水準較好。這樣一算,政府額外提供的醫務人員合理收入的支出,並不會造成過大的財政負擔。”

  這會不會回到改革開放前的“大鍋飯”?鐘南山認為,“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人們的認識也在提高,醫務人員考核、監督水準也在提高,可以首先嘗試基本收入佔80%、績效佔20%的逐步過渡。其中最重要的是切斷醫務人員的薪酬、收入與病人醫療費用之間的利益關係,這將是推動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科技日報北京3月6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