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物識別遇見“Z時代” 獨一無二的身體密碼
- 發佈時間:2015-03-06 08:30:0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們生活在一個瘋狂的世界裏。”有科學家表示,“在這個世界裏,為了向我們的電腦證明我們是誰,我們必須得記住一長串字母和數字。”
然而,伴隨上世紀九十年代“Z世代”逐漸長大,繁瑣的密碼已經不再受歡迎,他們越來越習慣於網際網路帶來的便捷生活,這成為科技巨頭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退役消防員托德·馬約爾去年夏天兩度因為他兒子的病情造訪急診室。在一次財富雜誌的採訪中,他描述了初到急診室時的情境:克萊蒙斯醫療中心的員工要求拍攝一張小男孩的照片。
高品質的圖像捕獲了他兒子眼球虹膜的紋理。這麼做的目的在於防止醫療欺詐,或是他人的資訊錯誤覆蓋檔案。馬約爾為此感到欣慰,他不用擔心別人冒用他兒子的資訊並獲取醫療紀錄。
同醫療紀錄一樣,從個人電腦、到銀行賬戶再到住所,我們生存在一個被鎖住的世界裏。但那些由數字、字母和符號組成的密碼正在面對越來越多的駭客攻擊、泄密和遠端操控事件的發生,保護用戶免受其害的新技術層出不窮。
馬約爾的經歷是實證之一。上古時代,人們用結繩記事。如今隨著居住空間越來越靠近網路化,結繩變成了人類身體的某個部分,從指紋到虹膜,又或者是心電圖甚至眼淚,世襲著記憶的記載方式,生物識別牢牢保護著個人的隱秘天地。大家再也不用費力牢記密碼,甚至連鑰匙、錢包都不用隨身攜帶。和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出生的“Z世代”所追求的輕盈網際網路生活相倣,生物識別也走進了屬於它自己的“Z時代”。
趕走危險的字母組合
馬約爾的兒子所就診的克萊蒙斯醫療中心是Novant醫療網路四大中心的組成部分,它也是諸多將醫療系統切換為電子健康記錄系統的醫院之一。因為政府的獎勵措施,大約有八成的醫院在2013年都採取了類似措施。然而,這種無紙化辦公也暴露出數據容易被駭客攻擊等安全性問題。
最近的例子來自美國最大健康保險商之一Anthem,該公司遭遇駭客攻擊。網路安全專家説,醫療身份盜竊正在呈現增多的趨勢,因為個人醫療資訊的價值極高。在黑市中,完整的個人醫療紀錄的價格甚至比信用卡數據還要高出數倍。
根據身份盜竊資源中心的數據,去年,醫療保健業所受到的駭客攻擊佔據所有産業的43%。在猖獗的攻擊下,昔日由數字等字符所組成的密碼受到詬病。華爾街日報曾評論稱,密碼存在一個根本問題,只有當它們很長、很複雜,並且經常更換時,其發揮的保護作用才可能達到最大。換言之,員工最不可能記住的密碼反而起到最好效果。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醫療公司已經開始尋找替代方案,一系列生物識別安全系統受到更多關注。它們使用患者的指紋、虹膜、靜脈或是臉部數據來鑒定患者身份。
美國信用諮詢業者Equifax的高級副總裁卡辛克·馬尼表示,該公司正將注意力聚焦于醫療紀錄的線上入口。“我們嵌入了可以進行聲音生物識別的技術,患者需要提供一張自拍照,和線上身份證進行對比,需要確保兩者一致,以此防止身份被篡改。”
指紋識別是人們最先想到的生物識別技術之一,如今已經被很多企業採用。例如紐約州的薩拉托加醫院使用了指紋讀卡機來代替密碼。在蘋果及三星的新品發佈會上,指紋識別已經成為常客。2013蘋果發佈了智慧手機iPhone 5S,它採用的就是Touch ID指紋識別技術。
不過,指紋識別器有時會失靈,當人們佩戴手套或手指過於乾燥時,指紋識別器都無法使用。事實上,它也並非百分之百安全。
舊金山資訊安全創業企業Lookout的安全專家馬克·羅傑斯曾因成功破解iPhone 5S的指紋識別功能名噪一時。他在一篇部落格中描述自己破譯指紋的經歷——直接從手機螢幕上提取指紋。不過,他也稱,“事實上,這種攻擊仍舊像是約翰·勒卡雷小説裏的情節,肯定不是街頭普通小説能做到的事情。”但為了保險起見,他還是建議,如果與其他安全技術聯用,指紋感測器能極大提高設備的安全性。
獨一無二的身體密碼
這種多元化從單點技術的“升級”開始。在今年西班牙世界通信大會(MWC)上,高通宣佈推出驍龍SenseID 3D 指紋技術。搭載這一技術後,智慧手機的整個顯示屏都能識別用戶,其背後的秘密武器是超聲波。無需直接接觸,包括玻璃、金屬以及藍寶石在內的各種材料都可以被超聲波穿透並感知用戶,同時也有望實現比當前感測器更高的識別精度。
Sonavation公司旗下的AxisKey同樣應用獨特的聲納技術將讓指紋掃描升級。它不僅僅可以掃描指紋的表面紋路,還可以掃描到指尖表皮下的血管的形狀和運動情況。
其他一些技術家則轉而尋找身體其他部分的“密碼”。臉部識別是人們最易想到的一個部分。英特爾近期便透露,包括德國電信在內的一些大客戶,都有意向採用該公司的True Key技術。這項技術是一個跨平臺應用,通過臉部識別等個人特徵讓用戶登錄變得更便捷和安全。
社交媒體巨頭臉譜網也在開發其面部識別技術。該公司開發的名為DeepFace的新軟體,可以識別兩張圖片是否是同一張臉。面部核實並不是新玩意。事實上,早在2010年社交媒體就有了可以在照片上圈出好友的功能。但是DeepFace軟體使這個功能更為準確,以防當兩張臉相似而被錯圈的情況發生。
而去年9月,美國聯邦調查局宣佈完成名為“下一代識別系統”的臉部識別技術。在這項技術中,也包括了對人類眼球資訊的解讀。
這或許宣告一種潮流的到來。在今年的MWC上,富士通展示了一款可以“眨眼解鎖”的原型智慧機。其利用的是眼球虹膜的紋理。這在多家科技業巨頭中已經漸漸開始流行。谷歌便通過虹膜掃描器限制能進入數據中心的人員。微軟則在近期宣佈,其最新版作業系統的Windows 10將支援生物辨識技術,未來用戶可以通過眼球開啟操作。
在金融圈,則流行通過聲音識別客戶。巴克萊銀行和先鋒集團都已經面向一些客戶使用這種技術。巴克萊所使用的驗證系統由Nuance公司推出。這項技術從呼叫中心員工和客戶短至30秒的對話中獲取聲音數據,並將其與聲紋文件進行匹配度檢測,被驗證通過的客戶則可以訪問他們的賬戶。
一些更加前沿的技術包括利用心電圖、腦電波這類生物體徵,甚至是人眼的淚腺。澳大利亞驗光師史蒂芬·梅森便提出一種一次性生物識別的方法——掃描人類眼淚。不同於虹膜,其研究重點在眼角膜。角膜表面充斥著的淚水代表數據時刻在發生變化,捕捉這些細微的變化成為密碼保護的措施。
生物體徵辨識技術創業公司Bionym旗下的Nymi的心電圖身份識別技術則更加新奇。曾就讀多倫多大學醫學系學生的卡爾·馬丁和另一位共同創始人弗特伊尼·亞格拉費歐蒂花了數年時間研究出獨特演算法,由於每個人的心率都有跡可循,心電圖被認為是識別用戶身份的可靠手段。通過給用戶帶上手環,心電感應器會生成一份詳細的用戶心電圖檔案並存儲起來,此後通過進行比較來確認用戶身份。
締造“Z世代”輕盈生活
“我們生活在一個瘋狂的世界裏,”卡爾·馬丁曾表示,“在這個世界裏,為了向我們的電腦證明我們是誰,我們必須得記住一長串字母和數字。”
然而,伴隨上世紀九十年代“Z世代”逐漸長大,繁瑣的密碼已經不再受歡迎,他們越來越習慣於網際網路帶來的便捷生活,這成為科技巨頭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這種探索也並非是容易的事。早在2012年,蘋果公司便已經斥資3.56億美元收購生物計量公司AuthenTec,後者當時是全球第一的指紋驗證系統供應商。即便如此,蘋果還是等了一年多,才把指紋感測器裝到了iPhone 5S上。如今該公司正在進行更多嘗試,根據最近被披露的專利,蘋果提到了“DNA、指紋、視網膜掃描、語音認證、打字節奏、行走、説話及其他生物識別”。
應用程式設計者和開發者都在充斥著生物識別的數據海洋中全速前進。根據ABI發佈的研究報告,全球生物識別市場的營收有望在今年觸及138億美元。伴隨歐美等地區增加在安全措施方面的開支,其中大部分的營收將由政府實體貢獻。而TechNavio的分析師預計,中國生物測定市場的規模在2014至2019年間將實現14.8%的複合年均增長率。
去年9月,Bionym獲得了1400 萬美元的A 輪融資。加上此前一年8 月獲得的14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其總融資高達1540萬美元。在資金涌入的背後,財富雜誌猜測稱,未來的某一天,Nymi腕帶的功能將更加強大:當你離開家門的時候,它會自動關掉屋子的燈,鎖好屋門;你做一個手勢,車子就會自動啟動。另外,它還能讓餐館自動記住你的名字,然後自動幫你付賬——也就是説到時候鑰匙、錢包、信用卡什麼的,統統不必帶在身上。
這讓物聯網和移動支付這兩個熱門概念多了技術支援。你的傢具可以開始記住自己主人的“長相”,而你的資金再也不怕被人盜用。
那些你拿著銀行卡插入ATM機並輸入密碼才能取錢的日子時日無多。取而代之的是,你很快就可以用你的臉、聲音和指紋來實現這樣的操作。赫克托·霍約斯的實驗室技術便允許用戶這麼做。在去年的美國消費電子展上,霍約斯實驗室發佈了單點身份驗證的新系統。該系統使用眼球、移動與臉部特徵作為解鎖密鑰。
而谷歌在本週的MWC上披露,正在開發全新的移動支付框架Android Pay,將為第三方公司搭建支付服務平臺。這項技術同樣適用到了生物計量感測器,可以實現指紋掃描等功能。
生物公司Zwipe涉足移動金融的方式則別具一格。該公司同萬事達卡合作,推出具備指紋識別功能的新型信用卡。用戶通過將手指按在信用卡右上方一小塊的黑色區域,在身份資訊得到識別後,就可以進行刷卡操作。
在商業應用上,生物識別的力量同樣可圈可點。可口可樂公司與廣告公司TKM9合作,在澳大利亞境內50個互動冰箱上進行試驗。冰箱包含了一個雲端分析平臺,將地理位置、面部識別、社交媒體資訊和天氣都納入監測。當消費者凝視冰箱的時候,廣告和內容將會被呈現出來。
便捷和安全是這些生物識別技術的普遍特徵。隨著職場BYOD(帶著自己的裝置)和CYOD(選擇自己的裝置)風氣盛行,個人電腦繁複認證程式和密碼保護開始退出舞臺,員工通過行動裝置進行生理認證得到更多應用。而市場調查機構Opinion Matters近日發佈調查顯示,英國年齡在16至24歲間的“Z世代”消費者中,有76%的人會因為使用生物識別安全措施支付而感到舒適,69%的人相信這會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快更簡單。
1999年,微軟曾發佈一則關於網際網路家庭未來的短片。這部六分鐘的短片描繪了一個配備著未來科技産品的家庭互動場面。片中巨大的掌上游戲機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未來科技産品——生物識別等。十幾年後,這些技術正開始從理想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