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永久牌”人才,請你留下來

  • 發佈時間:2015-03-04 16:29:3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房琳琳

  ■代表委員訪談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7人,自然村離鄉鎮路程五六個小時,民族間語言不通、交流有障礙,優秀教師招不進、留不住……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州彝族自治州面臨著同樣的教育困局。

  “做民族地區的一州之長,壓在心頭的第一件事,就是人才問題——發展經濟需要人才、改善百姓生活品質需要人才、脫離貧困也需要人才。不做教育就沒有人才,西部地區就永遠也發展不起來。”涼山州州長羅涼清代表沉重地説,“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是人才優中選優,而在西部貧困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城鎮的優秀師資和生源,也跟著大江大河,從深山高原‘流’向平原盆地。”

  “回流”的現象更讓人無語。在藏族同胞聚居的甘孜州,有的藏族學生在學校畢業後,到漢地工作後仍然不適應,又回到了高原上。甘孜州州長益西達瓦代表的感受更加深刻,“因為雙語教學師資不夠,一些藏族學生上了幾年正規學校後,抱怨‘不上學還會放牛,上學耽誤了功夫不説,回來連牛都不會放了’。”

  不能説國家不重視,教育部曾經為了集中優質教育資源,一度發文指導農村地區撤並教學點,後因配套的校舍、校車等設施跟不上,某些地區輟學率不降反升。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學校撤並的幅度遠遠大於學生減少的幅度。十年間,平均每一天在中國農村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

  涼山州也不例外,“鄉鎮學校的宿舍擁擠不堪,小學生下鋪睡三個學生,上鋪睡兩個學生的情況讓人揪心。”羅涼清説,鋻於實際情況,幾年前又恢復了很多村以下教學點,“政策出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同地區的情況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尤其是我們少數民族地區”。

  為了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對人才的需求,兩位州長代表一直在探索培育“永久牌”本土人才的道路。

  甘孜州的“訂單定向”培養教育模式取得較大成效。為了讓本土學生能夠獲得較好教育並能再回到家鄉服務地方建設,甘孜州制定了在州長一個任期內完成1500名學生的計劃。比如,先將初中或高中畢業生招到工作崗位,州政府與學校簽訂培養協議,制定加試藏文和降低錄取分數線等傾斜政策,使得雙語能力較強的學生學成後直接回到甘孜州的崗位上。

  “現在已經完成700多人的培養,效果非常好。”益西達瓦説,他們最緊缺的會計、醫生、旅遊、法律等人才都在這種模式下有了一定保障,“以後還要增加環保技術、工商質監、三大通信運營商技術人員等專業,尤其是帶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特色的唐卡、藏醫等專業。”

  羅涼清説:“教育不是一個任期就能見政績的事,但多難都得往下做,還得遵照本民族本地區的規律,把它做實做好。”(科技日報北京3月3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