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藍閩波委員:硬體硬,成果更要硬

  • 發佈時間:2015-03-04 16:29:3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代表委員訪談

  “現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科學家到我們國家的實驗室來參觀都會驚訝,同時也羨慕我們居然有這麼先進的儀器設備”。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藍閩波對近年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印象最深、同時感覺受惠最大的,就是國家對科研基礎設施的投入;而如何産出與國際一流科研硬體相稱的科研成果,是他更為關心的問題。

  藍閩波回憶,2001年他剛從國外留學回來時,申請到一個海歸人員基金,經費僅2、3萬元,連儀器設備都買不起,基本靠借。“現在局面幾乎倒轉”——我們用著世界最好的儀器設備,而去美國諾獎實驗室看,他們的設備則顯得非常“樸素”,甚至有些也要靠借”。

  在科研基礎設施硬,實力強大到有些“任性”的良好平臺之上,為什麼還沒有産出相稱的成果?“大環境一定要變,首先是科研評價導向要變;再比如科研人員的理念,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來改變”。藍閩波説。

  藍閩波告訴記者,他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學的西羅姆教授是好朋友。他在應邀參觀他們的科研基地時吃驚不小——一個出了23名跟諾貝爾獎有關係的科學家的地方,只有三棟三層小矮樓;而西羅姆教授本人,正是3D噴墨列印墨水的發明人。

  美國加州政府曾購買了西羅姆的一種可以吸熱的炭黑,“他們在沙漠中建起一個基地,中間放置表面涂滿炭黑材料的柱體,四週用鏡子反射太陽光,直接用於清潔能源發電”。講到這裡,藍閩波顯得有些激動——“人家的發明就是這麼簡單,成果轉化就是這麼容易!”

  “而西羅姆在他們學校只排名第五,這個排名是有講究的”。藍閩波介紹,耶路撒冷大學有一面教授照片墻,排名次序並不像中國一樣論資排輩,院士先行。“排第一位的教授成果轉化每年給學校帶來一億美金的收入”。

  “但我們科研人員的首要追求是評職稱,並且論文、項目和科技獎是硬指標。至於成果轉化,被普遍看作層次很低的事情。”藍閩波認為,以色列擁有世界頂尖的科技實力,主要因為他們有利的“大環境”——“科學家對科技做出了程度不同、性質不同的貢獻,都能得到相應不同程度的認可”。

  (科技日報北京3月3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