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藝術家不必羞談市場行銷

  • 發佈時間:2015-03-02 05:31:45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羊年春節,在廣州人流鼎盛的體育西路地鐵站,方土、陳訓勇、張思燕、羅淵等一大批嶺南知名畫家的作品“佔領”了多塊大型廣告牌,一時間大吸社會眼球。

  作為一起高調的社會行銷事件,到地鐵站做廣告不管由誰策劃,對藝術家本人來説,都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記得2012年著名畫家許欽松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展,廣州的公交車展也曾為此做過一些宣傳,坊間便傳來一些不同的聲音。

  早在四五年前,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經濟最熱的2011年,整個市場的體量甚至曾短暫超過美國。若非近兩年持續調整,中國的藝術品交易規模很可能已經突破4000元的歷史大關。這些數據在搞市場的人聽起來很提氣,但放在一些藝術家的眼裏,卻頗為複雜。在筆者所認識的藝術家裏邊,雖然每一位都很希望自己的作品市場價格能夠天天水漲船高,但是,極少數人願意當著外人的面直接承認自己很在乎市場,有些人甚至羞于談及他們與商人的合作。這跟知識分子固有的清高氣節有關,所以一般情況下旁人也不會點破。

  在筆者看來,多數藝術家至少在表面上是要保持與市場有一定距離的,否則就背離了藝術創作的宗旨。這類想法雖然不好批評它是錯的,但多少還是有些問題。

  對於經濟學人來説,不管藝術品與其他的産品有什麼不一樣,只要它一進入市場,就成為了普通的商品。既然成為了商品,就要按照一般商品的規則來走市場。因而,藝術家作為生産者,適度參與市場完全是很正常的事。為什麼會被認為離經叛道呢?一件藝術品要想在市場上賣得好,除了要依賴藝術家自身的名氣以外,還離不開專業機構的經營。尤其是對於一身撲在美術上的藝術家來説,他們對商業運營上的事情隔行如隔山,很自然地就會對其他專業人士形成依賴。不跟這些人建立紐帶關係,他的作品就找不到進入市場的有效渠道。沒有渠道,自然就認識不了投資者和收藏家。

  對於如何處理藝術與市場的關係問題,許欽松先生在與筆者的一次對話裏就坦承,藝術家必須主動走出去,對於商業活動,不參與不行,參與太多也不行。

  實際上,這些年,在嶺南藝術圈裏邊,願意走出書齋去跟市場接觸的藝術家越來越多,但真正熟悉市場操作規則的藝術家卻還很少。套用一句行內人的話來説,離北方的藝術圈還有很大的距離。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説近現代中國畫壇很多大師級的人物,其本身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收藏家,譬如徐悲鴻、張大千、張伯駒、吳湖帆等等。能夠成為大收藏家的人,對藝術市場自然是瞭如指掌。以此為照來看當代的中國畫壇,能夠以收藏家自居的藝術名家又有幾人呢?

  馮善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