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畫廊與藝術家的不平等戀愛

  • 發佈時間:2014-12-01 04:31:52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善言齋

  日前,收藏家劉益謙以3.48億港元拍下明代禦制唐卡的任性行為,讓尚在調整中的藝術品市場驟然沸騰起來。

  不可否認,天價成交的數字,對每一位關心藝術品市場行情的人都是直接的刺激。正因為有了一連串像禦制唐卡、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最後的晚餐》、明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這樣的天價拍品,才使得每年的藝術品春拍和秋拍備受矚目。一些剛入行的投資者,甚至還一度誤以為拍賣行就是整個藝術市場。

  關注統計的人都知道,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規模,雖然在2014年發起了向4000億元歷史大關的總攻,然而,根據雅昌統計,2013年全年中國拍賣業的藝術品總成交額不過643億元,即使在最瘋狂的2011年,也沒有突破1000億元。由此可見,動輒以過億元的天價拍品狂吸世人眼球的拍賣行,在國內還並沒有成為藝術品交易的主渠道。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基本盤,實際上仍由千千萬萬平時並不起眼的畫廊、畫店和其他更廣泛的私底交易所支撐。從這個角度來講,分佈在全國大中小城市各個角落的畫廊、畫店,才真正是藝術家(尤其是中青年藝術家)的衣食父母。

  事實上,筆者接觸過的很多藝術家,不管是榮登胡潤藝術榜、年銷數千萬元的一線畫家,還是有價無市、整天守著一屋作品自娛自樂的二三流畫家,都極少會對外承認自己與畫廊或其他藝術品經營機構的這種“父子”或“母子”關係。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藝術家,非常忌諱別人在他們面前談論藝術品買賣的事情,似乎藝術家與商人扯在了一起,就是對藝術的背叛。正因為藝術界普遍存在要依賴商業卻又害怕被商業化的這種複雜心理,近年來,藝術品經營界也出現了一些比較有趣的現象,有些畫廊,明明是奔著以展帶銷的目的來為一些藝術家操辦展覽,但門面偏偏要往學術上靠;而一些畫廊的老闆,名片裏卻經常標的是某雜誌的總編或社長。

  在筆者看來,大多數藝術家更願意與畫廊保持一種近似于戀愛的關係。現代人的愛情觀,最大的特點就是倡導雙方平等。從這個角度來講,畫廊被藝術家視為戀愛對象並不見得吃虧了。關鍵的問題是,在一些畫廊看來,戀愛本質上就是沒有協議的合作。事實上,筆者認識的很多與畫廊長期合作的藝術家,只要是稍有名氣的,的確很少與畫廊簽訂正規的合作協議。二者平時的交往,依靠的僅僅是一些口頭協議。所謂口頭協議,靠的是雙方一句話,有任何一方反悔,另一方鐵定沒轍。業內常有人抱怨國內的藝術家契約精神太差,廢話——連契約都沒有,哪來的精神!

  口頭協議大行其道,無疑加大了畫廊的經營風險。退一步來説,當一名藝術家的作品還處在市場成長期,即使雙方訂立協議,仍不是萬無一失的。因為雙方合作的標的是藝術品,而藝術創作帶有明顯的人身性。畫廊要想把市場蛋糕做大,唯有先提高藝術家的知名度,然後用藝術家的知名度來帶動作品的銷售。必須承認,藝術家大多不會與畫廊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既為短期,其創作的作品就是有限的,因而合同期內畫廊的每一分投入,只能轉換成對市場未來收益的預期。那麼,市場未來收益的掌控權在誰手裏呢?未來那份合同都還沒有簽,當然是在藝術家手裏。萬一藝術家在成名後不再續簽合同,這份預期無疑就會成為一張空頭支票。

  當然,每一位藝術家都避不開要經歷從無名到知名的成長過程。在藝術家成名前,就要求其簽下賣身契也是有問題的。由此可見,公平總是相對的。也有藝術家曾經在筆者面前感慨:拋棄一家市場影響力還不如自己的畫廊,難道有錯嗎?

  這話説得也是,當麾下的藝術家已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時,畫廊仍沉醉於以前“帶頭阿哥”的角色,難免就會讓雙方的關係出現裂縫。就好比老公成了大企業家,老婆還守著老家的一畝三分地不放一樣,這不是明擺著讓雙方的身份地位不對稱嗎?

  馮善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