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提升農業財富聚集力的金鑰匙

  • 發佈時間:2015-02-26 05:31:4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徐恒傑見習記者董文龍

  河南省西北部的焦作市是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主要産區之一,“四大懷藥”(山藥、牛膝、地黃、菊花)更是久負盛名、馳名中外。焦作市農業發展歷來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在有限的耕地上,智慧勤勞的焦作人依靠政策、依靠科技,走提高單産、提高綜合生産能力的集約化經營之路,自1998年起,全市6個縣市全部實現畝産噸糧,成為全國性的糧食高産區。如何進一步挖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適度規模經營成了新時期焦作市解決這一問題的一把金鑰匙。近年來,焦作市抓住中央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的機遇,把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作為農業轉型升級的一把抓手,繼續將集約化經營向深度發展,實現農業生産資源的優化配置,對現代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

  作為糧食高産區,焦作市土地流轉有哪些先進經驗可資借鑒?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中,哪些因素發揮著重要作用?土地流轉之後,失地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情況如何?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近日走進了披著冬麥綠衣的焦作大地。

  土地流轉:實現政策、典型、服務三大亮點互動

  隆冬時節,下午三四點鐘,太陽已經西斜,強勁的西北風更加劇了氣溫的下降,但在焦作市博愛縣宏宇花卉專業合作社的大棚裏,卻如春天般的溫暖。在生産基地打工的附近村民郭麗英,正在修剪和包裝著即將上市的玫瑰花。

  宏宇花卉合作社,流轉了像郭麗英這樣附近村民的土地共600多畝,開展了花卉苗木培育、觀光采摘和生態養殖等經營項目。“這裡先後被評為‘焦作市龍頭合作社’、‘國家級示範社’”,博愛縣農業局局長王國建介紹説,焦作市把這裡打造成土地流轉的典型,同時將樹立典型這一做法納入焦作市推進土地流轉工作整體思路的一個重要方面。

  王國建提到的土地流轉工作整體思路是焦作市在實踐中總結的一套推進土地流轉工作的經驗總結,具體包括政策規範、樹立典型、搭建平臺三個主要方面。在政策引導方面,早在2009年,焦作市就下發了《關於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意見》,規範全市土地流轉工作,自2009年開始,焦作市每年召開一次市、縣、鄉三級全市土地流轉現場會,不斷總結經驗,完善辦法。在樹立典型方面,分村集體興辦龍頭企業、糧食種植大戶、經濟作物種植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等四類分別樹立典型,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帶頭作用,引導全市各區縣因地制宜開展土地流轉工作。在搭建平臺方面,完善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平臺建設,引導土地流轉服務平臺科學運作、規範管理。同時,全市涉農的縣市區都建立了糾紛仲裁委員會、在鄉鎮建立了糾紛調解中心,為流轉雙方提供全程服務,保證了土地流轉的有序健康發展。

  宏宇花卉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博愛縣各級政府對合作社的土地流轉工作非常重視和支援,幫他們解決了不少土地流轉中出現的問題。焦作市也正是在這個整體思路的引導下,在推進土地流轉工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截至2014年年底,焦作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119.4萬畝,佔家庭承包經營面積的51.7%;涉及農戶29.5萬戶,佔承包戶數的48.7%。其中集中連片100畝以上的土地流轉共43.3萬畝,佔土地流轉總面積的36.3%。“這為焦作市發展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打下了基礎”,焦作市農業局副局長毋同利説。

  規模經營:打造財政支援與科技支撐兩大驅動核心

  推進農業産業升級,要有規模效應,土

  地流轉是基礎,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才是這一過程的真正擔綱者。對此,王國建説:“焦作市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財政、科技、服務等方面,力求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最大的支援。”

  1987年出生的白黎明是修武縣城關鎮秦廠村家喻戶曉的年輕人,他一人承包了300多畝土地,成立了綠棵家庭農場,種植糧食和果蔬等經濟作物。“2014年春天,縣裏補助了我噴灌設施建設費用40多萬元”,白黎明如數家珍般地告訴記者,“還有建設高標準農田、種子、播種機等方面,都給了我很大補助。”

  作為家庭農場主的白黎明得到補貼,正是焦作市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的一個體現,除了在各種涉農項目上對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補貼,沁陽市、孟州市、博愛縣、修武縣等也都出臺政策,在財政和信貸上給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支援,如博愛縣對流轉規模在100畝以上的蔬菜種植戶,每年每畝補貼流轉費300元;修武縣2013年財政一次出資270多萬元,獎勵先進規模經營主體等。

  除了財政補貼的激勵作用之外,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能力和農業生産綜合效益,科技的支撐是不可或缺的。在修武縣陸臺農業觀光園1000畝的流轉土地上,生産基地佈局使用了現代農業智慧控制系統,通過感測器,工作人員可以遠端控制澆灌、通風、卷簾等設備,控制大棚的溫度、濕度,記者看到,即使在隆冬,大棚裏青椒、黃瓜、番茄等依然長勢旺盛。“園區還建有農業科技研發基地暨培訓基地、良種引進擴繁中心兩個農業科技研發點”,園區董事長王九貴告訴記者,農業科技的研發是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而在位於修武縣周莊鄉的農業部萬畝高産創建示範片中,修武縣農業局局長楊法誼實地給記者講解了修武縣廣泛運用的小麥種植“寬窄行技術”和“精量播種技術”,通過新技術的運用和推廣,現在修武縣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種植小麥平均畝産都能達到700多公斤,其中修武縣還創下了畝産821.7公斤的記錄。“無論是家庭承包經營,還是依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經營,農業科技都是提高農業生産綜合效益的重要支撐”,楊法誼説。

  “有土地流轉作為基礎性工作,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援和農業科技的雙向推動,焦作市涌現出了一大批規模經營主體”,毋同利介紹説,截至2014年底,焦作市農民合作社達到了4329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366家,種養大戶1450家,家庭農場127家,農業規模經營走在了河南省前列。

  農民增收:建立農業規模效益的一個共用平臺

  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在本質上是推動現代農業的現代轉型,提高農業生産的綜合效益,但在這個過程中,普通農戶的利益不應成為犧牲品,而應讓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普遍惠及規模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戶,在雙方之間建立一種利益共用機制,焦作市在這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博愛縣瑞輝家庭農場成立於2003年8月,是焦作市較早成立的一批家庭農場,原宗耀和秦水玲夫妻兩人經營著這裡500多畝的流轉土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當記者問到規模經營降低生産成本的情況如何時,原宗耀告訴記者,大面積種植糧食比較方便農業機械的使用,而大批量地購買種子、化肥等農資,肯定也比普通農戶單買便宜。秦水玲補充道:“大規模種植可以將邊角地充分利用,而且我們通過實行科學化管理,標準化生産,畝産比普通農戶要高20%以上”。

  瑞輝農場原宗耀夫妻倆的親身經歷正是焦作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規模經營、提質升效、實現規模效益的一個生動體現和現實縮影,那麼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增收的狀況如何。焦作市農村經濟管理站站長田友告訴記者,在規模經營主體實現規模效益的同時,農民一方面可以獲得固定的土地流轉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土地上打工,獲得工資收入,“有的龍頭企業還主動擔負起一定社會責任,照顧貧困戶、殘疾人家庭等”。

  在陸臺農業觀光園,記者遇到正在修剪苗木的東柏橋村村民史孝桂,今年64歲的她有三個孩子,她告訴記者,孩子都進城打工去了,自己家裏的七八畝地都流轉了,價格是每畝每年1200元,自己在觀光園裏打工每個月也有1500多元工資,家裏養了一千多只雞。史孝桂高興地對記者説道:“我年紀都這麼大了,一年還能掙這麼多錢,現在日子很滿足!”

  除了為農民帶來固定的土地流轉費用和打工工資,規模經營主體尤其是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還能夠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將農産品種養殖同龍頭企業的生産、加工、流通能環節有效銜接,打造全産業鏈,帶動農民共同致富。

  位於博愛縣的河南伊賽集團,是一個集飼料加工、肉牛繁育、養殖育肥、屠宰加工、倉儲物流、連鎖專賣的全産業鏈清真牛肉生産基地,公司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在做大自身産業的同時,帶動附近農民就業、養殖戶養牛致富。伊賽牛肉董事長買銀胖向記者介紹説:“伊賽牛肉緊跟中原經濟區發展步伐,打造‘公司+基地+銀行+農戶’經營模式,解決了1萬多名附近村民的就業,帶動了10萬多戶農民養牛致富。”

  在焦作市,流轉出土地的農民,除了固定的土地流轉金收入,或進城務工獲得收入,或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工取得工資,或在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融入農業産業鏈中實現致富。“在發展農業産業規模化經營的過程中,農民的利益並沒有被犧牲,而是共用了規模化經營的成果,據統計,多數農戶流轉土地後收入比流轉前增加近2倍。”毋同利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