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李鳳玉
- 發佈時間:2015-02-26 05:31:32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偉林文/圖
冬至時節,黑龍江大地早已被厚厚的積雪覆蓋。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玉米烘乾塔傳輸帶吐出的金黃色玉米在場院上堆成了小山,映襯著藍天、白雪,描繪出一幅濃墨重彩的豐收圖。
這個合作社創造了奇跡:5年間,社員從本村7戶發展到8個村2638戶、土地入社從1100多畝擴大到5.4萬畝、從虧損187萬元到盈利5328萬元……
帶領仁發合作社創造這個奇跡的就是克山縣河南鄉仁發村黨支部書記李鳳玉。
這個老李真不簡單,他不僅是仁發合作社的“主持人”,更是當地合作經濟的探路者。古城鎮新隆合作社理事長康利海告訴記者,自己一步一步緊跟著仁發學,2012年只有7000畝地,現在已經有土地3.2萬畝,6個村的505戶農民入了社,農民畝分紅達到了726元。現在,仁發合作社聯合了30多家他們這樣的合作社成立聯合社,在市場上的話語權進一步擴大。
李鳳玉年輕時當拖拉機手,一直就琢磨著搞土地規模經營。2009年和6位村民成立了仁發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了1100畝地。但是最初點背極了:土地分散,大農機用不上;放到外地去給人家代耕,又沒掙到錢。秋後一算賬,提取折舊後倒賠了187萬多元。那陣子對於老李來説特別難熬:“一聽敲門聲,心裏直翻個兒,頭一次嘗到了躲債的滋味,火上得滿嘴起泡,我挨個給他們打欠條,心一橫,甚至都動了分農機的念頭。”
在省農委主任王忠林點撥下,李鳳玉開始了探路之旅,探索著怎麼把合作社辦成農民自己的合作社:以350元/畝作為保底分紅,高出當地農戶自行轉包土地每畝110元;入社成員不分先後,年終盈餘按入社資金同等比例分紅;國家補貼資金産生的盈餘按成員平均分配;貧困社員可將本戶入社土地保底金全額付息借回;入社成員仍享受國家發放的糧食綜合補貼;重大決策事項實行一人一票;入社自願,退社自由。這“七條承諾”一下子吸引了農戶的眼球,相鄰的3個村子1.5萬畝耕地都入了社。
2013年,經理事會討論,大家一致同意取消保底,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用。這樣一來,畝收益從700多元漲到900多元,比當地非社員農戶多將近700元。
國家的農機具補貼應該歸誰?李鳳玉説,這是給全體社員的,必須平均分配給社員。“到2013年末,仁發國投農機具資産1734萬元,平均到每戶合7000來塊錢,這就讓仁發農業生産實現了耕作全程機械化。要是補貼散戶,補到20萬元也實現不了全程機械化。”
2011年經社員代表大會表決,仁發開始提取公積金,按分紅比例記在個人賬戶,等同於投資,不僅成員之間産權明晰,而且不同年份也利益清楚。
仁發合作社的成就引起多方關注,最近,黑龍江省建設銀行直接給仁發合作社授信1億元。有了錢,老李又開始琢磨新的發展:新建一個肉牛養殖場、兩座玉米烘乾塔……“還有,多種點鮮食玉米!我們都覺得這個品種有前景!”説著説著,老李興奮起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