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濕地,地方法規保護你

  • 發佈時間:2015-02-24 00:31:59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過7年醞釀,2015年1月1日,《廣西濕地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成為全國第22個以地方法規保護濕地的省區。

  自治區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黃永説,《條例》雖然有些姍姍來遲,但無疑將徹底扭轉濕地資源被蠶食和破壞的嚴峻局面。廣西的濕地保護有法可依了,保護工作將翻開歷史性一頁。

  濕地面積銳減

  法治人心所向

  位於臨桂縣的會仙喀斯特濕地在廣西極具代表性。冬季,河堤上楓楊、旱柳、烏桕等已經落葉,水草細長的葉子隨行船泛波前後搖曳。

  撐船的王老漢説,他小時候,河溝、湖泊和水塘長著大片蘆葦。當年在冬季農閒時,村民習慣採伐蘆葦,用船運回作柴火。現在蘆葦很少了,河道兩邊汊道很多,其中有的是池塘出入水口,農民在池塘裏養魚。

  一條寬大的河道直向南行,河岸草木蔥蘢,這是著名的古桂柳運河。行船約40分鐘來到一座高10多米的小山,順著新修的步道走到山頂,整個濕地公園幾乎盡收眼底。農田、沼澤、河流、湖泊、庫塘交錯分佈,洲灘眾多。藍天白雲下,湖中波光盪漾。不知名的鳥雀,從綠樹和碧水中飛過。

  會仙濕地為罕見的岩溶湖泊,保存著被譽為“植物大熊貓”的野生稻原生種。它是廣西亞熱帶岩溶峰林地貌中天然湖泊面積最大、最有研究價值、保護價值極高的典型濕地。然而,會仙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史載濕地面積最大時達到65平方公里,建國初期縮減到25平方公里,仍有20多個湖塘。後來濕地周圍人口連年劇增,還搞過“圍湖造田”“圍湖造塘”,加上從湖塘取水灌溉,濕地面積進一步萎縮,現在僅留存睦洞湖、馮家湖及分水塘,總面積已不足6平方公里。

  據介紹,濕地面積大幅減少,會仙並不是個案。近10年來,全區自然濕地面積呈加快減少趨勢,已從2000年的56.75萬公頃減少到2011年的43.97萬公頃,11年間凈減12.78萬公頃,年均減少1.16萬公頃。

  廣西濕地有濱海、河流、湖泊、沼澤和人工濕地五大類型,大多處於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上。濕地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有58種。濕地水資源豐富,發揮著蓄水調洪、凈化污染、調節氣候和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

  黃永感慨地説,廣西濕地保護任務日益艱巨,《條例》頒布實施人心所向啊!

  廣西一家大型旅遊公司前幾年到會仙濕地考察,對是否投資猶豫不決。2014年12月31日,《條例》頒布實施的前一天,公司與會仙濕地公園簽訂合作開發協議,計劃3年內投入10多億元,其中2015年投入6億元。

  投資方一位高管説,《條例》出臺,合理利用濕地受到法律保護,投入不會“打水漂”。

  終結“九龍治水”

  執法不再“尷尬”

  《條例》頒布前,濕地由水利、國土、水産、交通等多個部門混合管理,有如“九龍治水”,而保護效率卻很低。

  去年底,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部分區域,發生紅樹林成片死現象。在濕地公園銀灘馮家江橋附近,死去的紅樹林已被連根拔起,新補植的樹苗在潮汐中歪歪斜斜尚未立穩,鴨子成群地在紅樹林中穿梭覓食。

  公園管理處主任李惠強告訴記者,紅樹林死亡面積有20-30畝,過量放養海鴨是主要原因。一般而言,每畝紅樹林承載海鴨放養量為8隻,現在達到100隻以上,遠遠超出了生態承載量。高密度放養海鴨,消耗了大量招潮蟹等團水虱天敵,導致團水虱繁殖爆發,使紅樹林生態系統嚴重失衡。

  公園不是執法主體,既沒有執法權,也沒有執法依據;而對取締海鴨放養,之前有執法權的部門之間意見卻難統一,最後由城市管理執法大隊以“無證養殖”和“違章用海”為由,清除了亂搭蓋的鴨棚。

  類似的尷尬在會仙濕地公園也發生過。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鄧志強説,過去,濕地公園內的湖泊、運河、古建築、農田等,執法權分屬於水利、交通、文物和國土等部門。如河道內毒魚炸魚,要向水利局申請執法;圍湖造田造塘,又要向國土局申請執法;毀壞古桂柳運河的建築,則須向文物局申請法。直接管理濕地的林業部門,反而對違法行為束手無策。

  據了解,我區濕地資源保護管理水準滯後,全區列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海洋公園等保護的面積共有9.99萬公頃,濕地保護率僅達13.2%,遠遠低於全國平均保護率43.5%的水準。

  “《條例》頒布後,許多難題將逐步得到解決。”黃永説,縣級濕地主管部門可在法定許可權內,委託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規定條件的濕地管理機構實施行政處罰。也就是説,縣級以上的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區等管理機構,今後可通過委託具備行政執法職能,不用再向其他部門申請執法。

  《條例》還解決了多年來濕地保護存在的突出問題,比如濕地保護和建設的經費來源,《條例》明確規定將濕地保護經費和濕地生態補償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因濕地生態建設需要合法權益受到損失的,政府將給予補償。

  黑水河看模式

  好生態需呵護

  《條例》規定,對濕地實行分級分類保護,建立濕地名錄,按照生態功能和環境效益的重要性將濕地分為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通過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方式保護現有濕地。目前,全區已建成濕地自然保護區12個、濕地公園7個,其中國家級9個、自治區級6個。

  2014年底,記者到訪剛成立的大新縣黑水河國家濕地公園。黑水河發源於靖西縣,流經大新縣64公里。河谷清幽深邃,翠峰夾岸,古木參天,倒映在河水中色藍如黛。

  濕地公園核心區位於大新縣雷平鎮安平村,河道屬於喀斯特地型,河寬約20米,淺水區可見河底沙石,深水區20多米竹竿探不到底。龍碧灘由於河流落差大形成小瀑布,清澈水流從綠林、石縫間噴涌而出。多年流水沖刷,河中礁石形態各異,上面長滿苦草、菰、香蒲、水蔥、菖蒲等水性植物,有的就像從水下長出,刺穿水流挺立在河面上。

  黑水河兩岸植被保護得很好,除了常見的竹林、榕樹和荔枝樹,還有楣白、野生蕃桃、木棉和桄榔樹,許多樹上爬滿藤蔓。由於沙石長年沉澱,河中形成多個島嶼;島上樹林茂密,雜灌成叢,藤蔓橫生。最大的島嶼叫婆黃島,面積10公頃。

  黑水河濕地動物資源豐富,水中野鴨戲水,河面白鷺飛舞。據統計,黑水河有脊椎動物5類263種,其中鳥類42科139種,河流上游的山上還有黑葉猴。野生維管束植物有74科253種,其中230種為石灰岩地區的專性特有種。

  縣林業局幹部趙紅妮介紹,黑水河國家濕地公園西北起下雷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邊界,自西北向東南至大新縣界,包括黑水河河道、岸灘、州島和兩岸部分石灰岩山峰,河長38公里,面積693公頃,其中濕地449.6公頃,濕地率為65%。

  濕地公園劃分為生態保育、恢復重建、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管理服務五個功能區,其中生態保育區佔主體,面積多達524公頃,包括黑水河規劃區的大部分河道、島嶼、河岸洲灘及那岸村兩側山峰,通過植被、水質、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等措施,保護現有的水源涵養林、自然水系及濕地生態系統。

  恢復重建區面積20公頃,位於雷平鎮上利村上利屯和新立村下山屯附近的島嶼和水域,實施“退田還濕”“退養還濕”等生態恢復措施。科普宣教區位於弄在村附近的河岸和山地,面積38公頃,規劃建設濕地景觀體驗棧道、濕地鳥類探索步道及濕地植物認知步道等,展現濕地公園鳥類生物多樣性和濕地特有景觀。合理利用區位於安平村附近,面積104公頃,主要開展觀光遊憩、文化體驗等為主的生態旅遊活動。管理服務區面積7公頃,主要建設公園管理機構、遊客中心、入口設施及相應的基礎設施。(記者謝彩文通訊員甘劍偉張雷實習生陸桂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