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對話企業家: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工業4.0

  • 發佈時間:2015-02-17 20:39: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2月17日電(記者王振宏、陳夢陽、徐揚)什麼是工業4.0?什麼是“黑燈工廠”?新一輪産業革命將給中國經濟帶來什麼?新華社記者最近來到東北,與站在頂尖産業潮頭的企業家就此展開對話。

  機器人造機器人的“黑燈工廠”

  機器人,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在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記者大開眼界:機器人滿車間來回穿梭——根據指令到倉庫取貨,搬運到工位上,然後由機械手裝配零部件。此後的噴塗、烘乾、檢測、成品入庫,全由機器人完成。這是機器人造機器人的場景,也是典型的“黑燈工廠”。

  對話地點:新松公司,國際上機器人産品線最全廠商之一,在國內機器人産業居領先地位

  對話人物: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事長曲道奎

  新華社記者:機器人使生産精度更高了,但是機器人也是排斥人的過程,會不會對就業造成影響?

  曲道奎:那不是排斥人,而是解放人。工業革命使人成為機器的奴隸。工業4.0時代,要把人解放出來。機器做真正的機器,人要做真正的做人。

  “機器人”三個字可以分開念:機器——人。從誕生至今的半個世紀,重點發展前兩個字:機器。雖然高端,沒離開機器的範疇。大數據,網路、雲技術、傳感技術出現後,現在開始往“人”字上發展了,這個“人”字並不等於人的體形,是人的智慧、人的功能。

  新華社記者:那得有掌握科技知識的人才行。新松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什麼?

  曲道奎:新松公司的結構完全是創新性的結構,80%的人員是研發、設計、創新。在全球所有機器人公司裏邊,新松産品線最全,在國內企業裏難有對手,主要和國外企業來爭。

  現在企業的競爭已經不是單一的技術、産品、品牌和人才競爭,而是綜合實力的競爭,綜合實力最顯著的特徵還是在資本上。就市值而言,新松在全球機器人行業裏面名列第三。

  新華社記者:新松的性價比在國際上比較有優勢,這和咱們的勞動力成本便宜有關係嗎?

  曲道奎:現在是機器人生産機器人,將來在我們的産品成本裏面,人力成本體現得會越來越少。過去中國跟國外比是成本優勢,主要集中在勞動力成本。現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有優勢,但越來越弱化。

  新華社記者:你對機器人産業未來的發展模式和面對的挑戰有什麼想法?

  曲道奎:數字化時代,全球市場上沒有任何空隙。一旦落伍,不但吃不到肉,可能連喝湯的資格都沒有了。

  現在企業成長的規則變化太快。將來顛覆機器人這個行業的肯定不是原來搞機器人的,而應該是兩類人,一類是銀行家、投資家;另外一類就是搞網路、電商的。這些人和傳統的投資人做企業完全兩樣,不按規則出牌。

  在機器人等高技術行業,資源整合成為一種趨勢。現在如果企業還走原來的關起門來自我發展這種模式,是走不通的。機器人産業發展更多的要在模式上創新,否則的話,最終還得淪為高端産業鏈裏面的低端生産商。

  在5年到8年黃金窗口期裏,中國機器人企業如果成長為國際級的企業,我們就在世界大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否則,就又淪為産業鏈的低端,做服務、加工和製造,重現輝煌之後的衰落。

  創新驅動的地下機床王國

  室溫20攝氏度,與室外溫差40攝氏度——這是一個深19米、面積1.5萬平方米的地下車間。這就是大連光洋科技的地下機床王國:一排排機床代表著世界頂尖技術,都源於他們的自主創新。

  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是一家民營企業,擁有亞洲最大的地下工廠。依靠堅實的創新隊伍,十年磨一劍,投入十億元,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創新成果。在其地下機床王國裏,成功研發了五軸聯動機床,並打入機床鼻祖德國的市場,令西門子、發那科等跨國巨頭為之側目。

  對話地點: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對話人物: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海

  新華社記者:現在很多企業産能過剩,而光洋卻是生産能力不足。你認為這幾年企業能經受外部環境的波動,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于德海:靠始終如一的創新驅動。其實我們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也不是一開始就有規劃。我們做基礎技術的準備工作是整整十年,這十年全是投入,沒有産出,主要靠著其他産業的收益往這投。

  新華社記者:你剛才説的這個十年投入、沒有産出,整個十年投入了多少?

  于德海:公司自己的投入應該説將近十個億。創新驅動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而對於這種長期研發的容忍度,社會還是不夠。

  政府部門對我們發展給了很大支援,但是支援一年、兩年、三年、四年……我們為大連市産值貢獻不大,不單是埋怨我們了,而且還埋怨到了這些部門:為什麼還沒有做出多大的貢獻呢?這個不是大連市一個地方的事情,這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技術的研究,對共性技術的研究,對關鍵零部件技術研究,社會得有個真正的容忍度。

  經濟發展走到這個程度了,需要靠轉型來升級,靠創新來驅動,但是創新驅動不是一個説創新驅動就能創新驅動的事情,得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而且這裡面要建立一支人才隊伍。

  新華社記者:創新確實不是一日之功。十年的積累,這麼大的投入,一般人是沉不住氣的。你認為中國製造現在面臨什麼樣的風險和挑戰?

  于德海:中國製造下一步必須走向智慧化。現在世界正發生新一波世界工業革命,德國叫“工業4.0”,美國人説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次工業革命在一些領域已經有所體現。比如,日本發那科公司的電機製造,從原材料進去,中間的製造過程,檢測、包裝,最後成品,完全是無人化。人家叫“黑燈工廠”,就是工廠可以關著燈,照樣在生産。

  這次智慧化製造浪潮,如果我們跟不上去,還是採用勞動密集型來生産産品,那企業在市場上將很難佔到份額,很可能被人家排擠出去。

  新華社記者:看到機器人領域、智慧機床領域取得這麼大的成績,感到很鼓舞、振奮。機遇當中有危機,危機當中又孕育著希望,值得深思。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